機構新樣貌|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話說從頭 Vol.249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6月 Vol.249
6161 2016-06-01

封面:故宮南院(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蔡岳倫  攝)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2016TRAA第五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頒獎典禮花絮/編輯部
新聞延伸」高跟鞋教堂其實是玻璃高跟鞋/孫全文


機構新樣貌

作品檔案1415」 故宮南院/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論述」故宮南院-「柔焦」的文化中國/蔣雅君
作品檔案1416」工研院光復院區大門改造工程/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417」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新城站/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
論述」以新城車站談車站與公共藝術/姜樂靜
作品檔案1418」深坑兒童遊戲場、幼兒所暨地下停車場/ 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419」宜蘭縣內城國民中小學/黃建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420」高雄市吉東國民小學/黃建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421」高雄市龍華國民小學/黃建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422」重慶桃園居社區中心(中國)/Vector Architects直向建築
作品檔案1423」天津西青區張家窩鎮小學(中國)/Vector Architects直向建築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話說從頭

論述」靈光再現-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的記事與歷史意義/徐明松
訪談」王大閎先生建國南路自宅重建+書軒設計/蘇喻哲X褚瑞基
論述」王大閎先生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由「再現的過程」發現新事物/蘇喻哲


論述」它向的建築思考-Christian Kerez的201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瑞士亭的進行曲/Christian Kerez
訪談」X-Site浮光之間/沈庭增×陳彥綸×李沛航

 

 


 
六月手記
  「機構」(Institution)不只是一個空間,更是一個概念。華人的概念中「機構」具有一種嚴肅面貌,或由一種由管理、訓育、控制為手段而成的系統或空間。機構的英文語源於於拉丁文 instituere,安排或組織;一般性的概念就是指一種樣貌的出現。十四世紀之後,這個字的概念逐步地成為為了某一政治、宗教、教育目的下的組織安排,而成為名詞的「機構」,於是我們心中想像中機構的圖像便在持續的發展中被定型。的確,這一個字根成了訓育化地點的想像,也成了形塑規矩的社會學名詞,甚至暗示具有強制規範的手段及工具。監獄、醫院,甚至被人戲謔下的「教育機構」-學校,都有暗示進行強制、系統性管理的手段;雖美其名為教育、矯正等字眼,但其「格式化」、「統一性」的本質,往往才是這單字背後所暗示的涵義。

  「機構空」在十八世紀的思想及空間類型開發是具啟發性的;在法王路易十五時期,醫院、監獄、市場等樣貌的討論開始出現;其中最常被討論的建築師是Étienne-Louis Boullée e、Claude-Nicolas Ledoux的諸多設計。而隨著法國大革命之後,政府機構的樣貌,也大幅被討論。在美國,傑弗遜總統(建築師兼人文學者)想像的美國的未來是由被機構訓育下的人才所建立,因此維吉尼亞大學(1819)被創建;傑弗遜以其人文思想的底蘊提供了一個具有美好價值想像的教育機構。圖書館為中軸焦點、而軸線兩側蘊含希臘波拉圖學院思想的規劃,提供一種民主價值新機構想像。這軸線及高點控制延續到二十世紀;台灣許多教育機構的軸線化,模仿了這個機構圖形的想像。然而他們的中軸線上方常是校長室或是行政中心。

  當下的機構該長得甚麼樣貌?或是應該說,我們如何想像現代人們所需要的機構應該提供怎樣的空間感?在中產階級崛起的年代,我們需要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新式學校來提供美的、好的品味涵養。如今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品格涵養機構」,但建築形式已經大不相同。1965年黃寶瑜設計的外雙溪故宮博物院,換到2015年開幕,由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故宮南院,這半世紀差異所產生的新想像為何呢?這也絕對不單純只是政治氛圍的丕變,更是價值以及「機構想像」的巨大變化。而學校設計呢?日治時期的圍繞式、九零年代的分散聚落式到如今更加積極前衛的「翻轉教室」,其所形塑的又是一個怎樣的新思維及新學校建築呢?黃建興、董功所提供的幾個學校設計,其設計中所討論的滲透性,正是這一個時代中不斷地被要求面對的思想焦點。而做為一位建築師,他的成功便在於反應這一種時代的焦慮性,並找到它的解決方案。

  車站,在19世紀的年代有如殿堂般的建築,令人讚嘆。它是城市的門戶、它是資源、人才、思想交會及流動的聚合點,也是悲歡離合的劇場。花蓮的新城車站(太魯閣車站)為東部台鐵幹線改造中的一顆明珠;姜樂靜建築師以及鑲嵌在建築、與建築對話、與大自然對話的公共藝術作品,成了新一代的車站典範。它沒有雕花裝飾、沒有單一對稱的壯麗,它有的是與周遭對話的線條。而「機構」-如台鐵,總給人的粗拙印象,在這一個全新的車站中,全然換新。現在的台鐵車站所試圖翻轉的台鐵機構印象,看來已經有了積極的發酵。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案,是一個台灣建築文化的里程碑。我猜想許多人想要用力地批評它重建下的「失真」,並質疑其教育的意義;但我在對於蘇喻哲建築師的訪談後,讓我確信這一座建築的重建應是極具思想、建構技術、建築史學的必要性。「重建」不是「令逝者重生」,而藉由這一個過程,開啟被封閉的過往想像。在電影〈接觸未來〉、〈星際效應〉中,那種人類追尋的時空轉換經驗,令人神往。的確,人類接觸時間及空間,不論是正轉或是反轉,都是令人興奮及啟發的。在這個小小9*9的建築中,看到許多時代夢想的機會。
 
                           總編輯褚瑞基

 

 

6161 2016-06-01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617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5303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5945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