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建築材料的選擇性─木構的創新與可能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台日聯展 陳冠帆×蘇雅玲×謝耕宇
14279 2015-10-22
關鍵字 :  採訪報導 台南 展覽

▲以集成折板結構所構成之木質表現型防火建築/布施靖之、佐藤孝浩

 

 

當代建築材料的選擇性─木構的創新與可能
陳冠帆×蘇雅玲×謝耕宇

時間:2015年9月20日
地點:C-Hub成大創意基地
記錄整理:謝耕宇
攝影:蘇雅玲

 


謝耕宇:可以談談Timberize展覽的原由嗎?

陳冠帆:主軸是整個Timberize。因為是台日交流,所以有日本的主軸還有台灣一起做的一些提案或是實驗等。這一次展覽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來自日本的NPO組織Timberize,在2008年已經陸陸續續展了這些東西,這些模型有些是2008就已經做好了,這個展已經在日本展了兩三次。我們藉由這個機會把它帶過來,幾個核心成員思考該用什麼主題跟我們連結。原先日本也規劃了 都市全面木質化,不是用點來看,是用整個都市來看。RC碳排放量太大,全面抽換成木頭是可以吸收那些東西。第二個點是從高層…是搭配歐美最近加拿大要蓋一 個二十層的,完全木頭的建築,在研究這方面的學者就想要直接把台灣的位置抬到可以跟國外木構水準齊平的地位。也就是說我們踏一步希望能夠直接跨越,如果這 一步到了,那就是全面都啟動,就變成中低層、高層的也有機會,對碳排放量這件事情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大概是這樣的契機。
前面的展區在介紹木構造技術面向的一些案子,這些案子有蓋的、正在進行的、有正在發展的。 到後面是不同樣貌,包含這種折板、然後這個叫格子樑等,一直到這邊都是算日本在做一些發想。剛這一區就是台灣,像王明顯、北科大蔡孟廷的研究想法或是對木質結構可以做一些什麼。包含台灣現在有一些木頭的製造商,像德豐。後面就是台灣建築師,包含廖偉立正在發展當中,忠孝教會已經蓋完了,陳永興已經蓋出來 的,在台南,再來是洪育成。也就是說木頭在台灣事實上是可以被使用的。

▲下馬集合住宅/KUS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以立體無規則格子為結構中心的空間/八木敦司、加藤征寬 ▲LVL組成之大型木塊Block/久原裕

▲由小斷面五角型格子樑單元展開的設計/內海彩、加藤征寬

 


RC與木結構的差異

蘇雅玲:台灣人刻板印象一定要RC。

陳冠帆:這很有趣,要從歷史脈絡來看。台灣從什麼時候進入RC?大概工業時代三四十年前那波,就是大量生產。換句話說還沒真正吃過新鮮食物就開始吃人造食物。不妨再倒推一下,為什麼對木頭有疑慮?其實不是它不好,而是你不知道它的優點、能夠抵抗的能力在那裡。
以強度舉例,剛好我背景是結構,我最能講(笑)。地震力都學過牛頓第二定律,F=ma,質量越大受的地震力越大,所以質量越大,同等加速度過來受力越大,而RC比木頭重,越重同樣也代表地震力受到非常大。木頭來說重量幾乎只有RC的三分之一。
如果說木頭蓋到三到四層,甚至有些都市的頂樓變成RC跟木頭混構的系統,這也是一種方式。我們現在也在努力開發出屬於台灣的新的答案是什麼,最近找到的答案可能是:一層是RC、二三四層是木頭。

蘇雅玲:一樓如果是RC的話,二三四樓還可以增加木頭的壽命,更長。最主要是要跟地面隔絕。我覺得混構這就是一種新的觀念,新的建造方式與嘗試才會帶來更多可能性。

▲宜蘭厝烏石港計畫 Han House/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木材料的創新

陳冠帆:我們知道每個潮流都有時間點,木構的潮流在別的國家已經持續很多,可是台灣都是一個點一個點,比方說木地板或是木空間,大家在乎的點都比較偏向室內,在建築領域並沒有全面啟動,原因大概只有一個「技術面上沒有突破」,所以一直以來十幾二十年都沒有辦法。這個展覽就是要告訴大家:它是有機會的、有潛力的,只不過看你用什麼樣的態度跟方向去做。應該是說材料本身沒有什麼差別,是人怎麼用材料。木頭是全然不同的東西,可以用全新的角度去重新檢查這些東西,開發各式各樣不同、全新的面貌,不要再侷限過去鋼構、混凝土等。

謝耕宇:技術面主要是目前曝光率很高的CLT技術嗎?CLT木料還是需要經過運送,沒辦法發展台灣在地的林業。

陳冠帆:這個展的核心並不全然是CLT,大部分是著重在木頭這件材質的本身。講到木頭被科學化,現在建築技術跟那件事情完全不一樣,現在木頭是經過處理,可以說經過科學化處理,木頭可以變得跟鋼構一樣使用。這個東西其實很複雜、但也很簡單,就是利用…一棵樹外圈到內圈強度不一樣,如果用鋼構、RC,位置不同,強度也不一樣,所以就用不同強度的樹疊合成矩形的樑,外端用比較強的,內端靠近中立軸部分可以用比較弱的,用這種思維把它變成一種科學性,具有可計算強度化的材料,這個東西就叫做集成材。集成材又分成很多種,比方說大木結構…卡榫、樑、板,CLT比較偏向板,它只是集成材的一個類別。我們這一次其實是希望把所有類別都能夠開發出來,展覽大概有二十幾個作品,CLT只占其中三四個,其他還是大量使用集成材。
國外過來這件事情是一個起點,因為國外有相對成熟的技術。可是如果台灣有廠商或是有財團看中這一點,願意投入,進而在台灣研發成自己的工廠,那就是全新的機會。

蘇雅玲:把技術留在台灣,還有研發的過程,就不會台灣因為跟國外買技術買材料被掌控。

陳冠帆:國外它有一個核心價值,我們借用這核心價值來看台灣,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

蘇雅玲:一般民眾如果問:木結構的耐候性、壽命,要怎麼回答跟說服木結構是未來考慮的需求跟選擇?並不只有鋼筋混凝土。

陳冠帆:這已經是被處理過的材料,並不是說木頭砍下來直接用,概念完全不一樣。很多處理…耐候、防火(一小時防火規範,表面會形成碳化層,火不會進來,可以逃生)、防蝕、防白蟻(塗酸質材料),已經經過層層把關跟設定。
不如再倒退到原始,現在人處理這些新的東西很習慣,想知道數據。但試著回推一百年前的木製房子,還有沒有存在?

蘇雅玲:日據時代的木構造房子許多都還存在。

陳冠帆:對,這個材料的等級跟思考,技術完全不同。一百年前的房子如果善加維護可以留到現在,更不用說現在推出全新截然不同,屬於台灣或是現代的木質系統當作新的住宅提案,這耐久性完完全全沒有問題。

 

推廣至產業與民眾

謝耕宇:很多案例都是本來發揮性比較高的公共空間或私人小住宅,比如大藏在五結的房子。我很驚訝的是看到王銘顯蓋的集合住宅,竟然可以嘗試這樣實驗性的手段,很少見。這個展覽會吸引到開發商投入嗎?

陳冠帆:建築算是最貼近人生活的產業,我們木之家種子就是有一些長期的運作,就是不斷地辦演講、展覽。我們有一個最大想法就是:不單純讓開發商來看,我們希望讓所有的大朋友、小朋友、阿公阿嬤都可以來看,當他們看到這件事情、想要啟動這件事情,市場才會有需求,有需求開發商才會想要做。與其說好像世貿展館讓開發商進來說:我們有這個產品,很好,請你去開發、去投入經費,這種非常單向的,我們還不如直接打入群眾,讓群眾告訴他們這個市場是有機會的。只有當群眾也了解這點,開發商才會覺得市場是OK的、才會進來。換作開發商很難接受,可是如果小孩子說:那個好棒我想住在裡面,這種從根本的改變,開發商才會全面發酵。

蘇雅玲:可以了解一下造價成本嗎?

陳冠帆:嚴格來講,用數據化來講成本造價,目前大概在RC的一點三倍左右,比較貴,可是對日本而言RC是比木頭貴的,在歐美也是。台灣另外一個隱性問題是,現在這些模板工、鋼筋工都是四五十歲的,二三十歲年輕人沒有接上來,之後這成本不會低。
另外一個點,木頭有機會全新被大量過來的話,自然造價會下來;或者我們自己有開發系統,用自己的木材去產生。可是現在都沒有這些條件,才會是造價比較高的原因。所以相對有錢的人願意先做,做多、市場多,相對沒那麼有錢的人就有機會用到cost down的。
或許我們現在沒辦法買,可是我們有嘴巴、有想法,可以去推廣它,去推動相較於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些事的人。如果很多東西不嘗試未來就會停在那。

蘇雅玲:現在算起來比較貴一點點,可是如果創造出木結構的系統、技術、甚至是專業性的工班,把成本降低、大眾化的時候,有可能是可以比RC便宜。有可能年輕人討厭做水泥工、可是不會討厭做這種木構造技術面的工作。
台灣一直都是利用國外的技術,像沛渥綠思去中原演講,他創立那間公司很辛苦,都要跟國外買材料,但他其實很感動有一些大眾願意把一生積蓄拿來蓋一棟房子,可惜後來能見度也沒想像中那麼高,這其實取決於台灣人對木頭相信的程度。

陳冠帆:這就是所有活動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怎麼讓人相信木頭。

謝耕宇:可以算出RC與木建築能源消耗的差距嗎?

陳冠帆:王銘顯有做對照,將近兩成的差距。

▲集合住宅提案/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蘇懋彬建築師事務所

 


木建築的產業鏈

陳冠帆:有一個日本七十多歲老前輩說,全世界能夠呼吸的建築材料就是木頭,他會隨著四季去變換他的溼度跟溫度,就是會呼吸,幾乎就是生物一樣,是大自然賜給我們最好的材料。

蘇雅玲:可是台灣沒有足夠的土地來發展林業。歐美可以有很大面積蓄林,循環性生產,讓林業原料能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數量。

陳冠帆:這問題跟台灣平行的所有社會事件跟產業鏈都是一樣,整個社會需要全面啟動,從下到上、從上到下雙管齊下。不是說沒有人注重,而是下面的人起來上面的人就會OK。
去宮崎參訪時,他們是用一百年在思考,一百年把幾十公頃的土地分為A、B、C三區,A區砍完砍B區、B區砍完砍C區,這時候已經五十年後,A區的木頭又長好了。計畫還有政策非常重要,需要完整而且一貫的政策,如果策略非常狹隘,眼光只看到十年二十年就沒辦法做。
假設這產業是有可能的,現在要開始規劃哪一區的林可以用,學歐美,考慮生產動線、運輸速度等,開始進行規劃,這才是我們應該進行的。設計者專心研究技術、學者專心致力政策、然後媒體專心推廣這樣的想法,多管齊下、擴散出去。

 


木構對於設計思維的影響

謝耕宇:我看到一個很棒的論述。木構造好處就是結構做起來,牆板做好,就不需要內裝了,這樣是不是空間上能夠有更多的發揮?甚至在結構上可以直接做出更多美感?

陳冠帆:這跟造價息息相關!RC做完通常還要西啊給,有些就是瓷磚、天花、燈等,造價雖然是RC的一點三倍,可是這些西啊給已經包含在木構施工裡面,木的系統是連外構材、內構材一次做到位,有點像清水混凝土,一次到位的系統。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看似造價比較高,但用總價來看並沒有。
我們雖然在引進這些新的東西,可是我們要產生一個問號:那我們的未來,我們自己要做什麼?我們能不能開發一個足以自豪「這是台灣的木構」,而不要用日本、美國…希望可以開發出屬屬於台灣真正很純正的木質系統。

蘇雅玲:那我覺得混構可能性很大,在台灣屬於潮濕氣候,混構可以提升木頭的強度,又創造出台灣的不一樣,那感受性會比較強烈!
當混構的木構建築真的蓋出來、引發話題的可能性很大,大家會真的去思考這真的不錯。

陳冠帆:而且這可以跟建築系真的連結,飛機木做的設計將來就可以直接蓋,因為那個是縮尺模型。

蘇雅玲:現在木構造的技術都很成熟,其實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你們一定要繼續努力,讓木構造的建築能夠有更多的延續。

陳冠帆:我們一定會的,只要活著的一天。
我們很幸運,生存在這個時間點,更難得的是:有志一同的人我還沒有想過會這麼多。我們的串聯完全是用facebook,大家一開始完全都不認識,一個拉兩個、兩個拉四個、四個拉八個,串成現在這樣。這次北中南展覽都是自願來辦,北部北科大蔡孟廷、中部王銘顯、南部就是我跟葉玉祥,北中南開始形成一種氛圍,大家都很樂意。

 

▲台南德光教會/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Wood Timber Eco House(官田生態屋)/考工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永富建築師事務所

▲Renew Restaurant/蔡安期、黃裕翔、Floor Vermue、Anthony ▲Wooden House/馮琇慧、黃藝輝、Laila Fitriana

▲南夜之森/胡文謙、金佩璇
Downtown Renewal/蘇建華、鄧詠嫣、林雅蓓
Nest Terrace/Adamas Architecture & Design 方尹萍建築設計
▲Spiral Tower/黃裕翔、Eleonora Camilla R

 

▲Timberize TAIWAN 2015 台南場宣傳海報

14279 2015-10-22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用創作來找尋自己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5第二屆X-site計畫
邱裕文×王進坤
10704 2015-04-28
建築與代銷 vol.291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9年12月
Vol.291
5322 2019-11-29
兩岸潛力建築新生代vol.303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0年12月
Vol.303
3913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