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70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9年11月 Vol.170
3291 2015-05-22
關鍵字 : 


 

新聞

 

展覽論述」
找回手感的記憶與人味的感動/鍾秉宏

不怎麼未來的「未來主義百年展」/王增榮

 

半熟勞動

[作品檔案742]布農族林中的果核-雙龍國小傳統部落教室/果核再生計畫

[作品檔案743] 夢想,由一間房子開始-土溝藝術工寮/土溝村社區工班、後壁綜合高中、美濃後生會、青葉青年團隊、橋仔頭文史協會

[作品檔案744] 古民家移築/林坤翰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745] 2009台北縣淡水藝術舞動街坊之空間裝置/淡江大學建築系

[論述] 貼近真實的建築學習-側記兩個學生參與的構築活動/宋立文

[作品檔案746] 龍潭怪屋  葉山樓/葉發苞      
                  文賢油漆工程行/楊尊智

 

作品檔案747」石邸/蕭證文建築師事務所+聶志高

作品檔案748」信義ME/Modern East/陳柏壽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749」富立 席悅/華業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750」市政莊園/許獻叡建築師事務所

住宅該有觀點」住宅狂想曲/殷寶寧

 

專欄」人民的博愛特區vs總統的博愛特區/傅朝卿

專欄」綠建築貴不貴?/劉木賢

 

論述」從革命性的「中介」到令人驚嘆的「異質建築」:「BMW世界」/倪晶瑋

 

上海創意園區系列報導」半島1919─寶山濱江體驗式文化創意園/許郁青

 

思想與挑戰」「鄉愁」的主題樂園,或是「神隱少女」式的城市美學-關於被重新發明的「九份」/顏忠賢
 

人物系列」都市再生競爭力  訪台北市都市發展局都市更新處處長  林崇傑

 

特別策劃」2009都市彩妝  花現臺北拉皮風

[公共建物類-金獎+評審特別獎]劍潭里活動中心暨周邊公共間美化/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公共建物類-銀獎]台灣民主基金會/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公共建物類-銅獎]奇岩國宅社區環境改造案/林彥穎建築師事務所

[公共建物類-銅獎]老故事商號  撫臺街洋樓/九筆榕造園有限公司

[私有建物類-金獎]台電雙城街舊舍整建案/楊天柱建築師事務所

[私有建物類-銀獎]財團法人台北行天宮玄空紀念學院/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私有建物類-銅獎]迪化街一段44號/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評審特別獎-巷弄裡的春天特別獎]台北市詔安街社區綠化改造/永寬社區發展協會

[評審特別獎-簡樸清神特別獎]震大建設仁愛路辦公室/震大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施俊偉

[公共開放空間類-金獎]七條通及新生高架橋下方人行道環境改造/楊國豪建築師事務所

[公共開放空間類-銀獎]現代愛情塗鴉牆/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

[公共開放空間類-銅獎]錦西街人行道、騎樓綠美化及鋪面改善/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創意設計獎]永樂廣場/馮瓘琦、陳書婷

[創意設計獎]大同區淡水河五號碼頭─大稻埕碼頭周邊地區/游家揚

[創意設計獎]仁愛路四段29號1樓/吳清義、蔡韻之

現勘實錄

2009都市彩妝評選感言林崇傑、簡裕榮、王俊雄、郭瓊瑩、張基義、褚瑞基、龔書章

[講座] 有內涵才會真有面子:「臺北愛面子─都市拉皮系列講座」報導/郭瓊瑩│彭雲宏│江守山│劉柏宏│郭一勤│顏忠賢│郭肇立│謝宗義│陳重仁│施俊偉│熊傳慧

 

攝影」森山大道

 

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

 

由於俗事纏身,暫時卸下這兩個月的編輯總顧問工作,轉請台建的第二任總編輯王增榮老師委屈擔任。不過他執意謙遜,因此仍由我來寫作本期編輯室手記。

上週末兩場非常重要的研討會分別在台中與台北召開,都是關於建築基本價值的討論。在台中召開的是由林芳怡策劃的「實.構.築」建築研討會,地點在廖偉立的最近力作救恩堂裡(救恩堂詳細報導參見台建今年九月號)。在研討會的宗旨裡,主辦單位寫到他們的用意,是希望透過本土已實踐的案例,「找尋台灣建築的新地平線,一種誠實構築的態度、美學、與實踐之路」。這席話意味深長,但我相信也隱隱刺痛對建築懷抱憧憬與理想的建築人,因為這樣一種該是建築人的天職,在今日台灣卻得透過鼓吹與找尋才可能獲致。因此,該研討會可說是期望中帶著集體的辛酸經驗。

在台北的研討會為「2009建築教育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為交大建築所與都市設計學會。從研討會的主題訂為Architecture Studio as Experimental Lab.可知,會議主要著眼於前瞻建築教育的未來,尤其是資訊時代(事實上是「所有事物都處於流動的時代」)的建築設計教育趨勢。會議上午兩位報告人英國AA建築學院院長Brett Steele與美國Kentucky大學設計學院院長Michael Speaks,非常稱職地說明了身處這個時代該有的態度與作為。然而下午的兩位報告人,包括美國Rice大學建築學院院長Lars Lerup與張樞建築師的發言,卻令人警醒到,真正有未來的前瞻,必須以扎實的現在作基礎;尤其張樞透過一些數字比較所揭露的台灣建築教育與職業界現狀,包括過多且失去目標的建築系所與執業品質幾近無政府狀態的建築職業界,卻令人懷疑台灣有未來嗎?更遑論擁有資訊的未來。無怪乎,現場觀眾發言時直陳,當日會議有如「洗三溫暖」,早上是美好的未來勾勒,然而下午卻是殘酷的現實重擊。

本期作品主題策劃「半熟勞動」,似乎可以回應這兩場研討會裡的反省,並為身處迷惑不安裡的台灣建築帶來些許曙光。「半熟勞動」的策劃緣起於對何謂「建築作品」的省思。

似乎自有建築雜誌以來,逐漸發展出一種既定模式,即是挑選理想的建築新作,並將之以具教誨性的再現方式刊登在雜誌篇幅上。這種「作品建構」的作法固然有可議之處(比如,有人引用葛蘭西的概念,將作品的挑選與刊登稱之為霸權的建構),但其中也可有良善之處,比如可藉此促進專業品質,或在一個專業水平模糊不明的情狀下協助建立專業標準(這是我覺得台灣建築目前非常需要的)。然而,此一方式稍有不甚,也可能淪為「作品迷思」,而雜誌也因此自甘墮落成為建構建築明星的工具。在此情況下,我們透過「半熟勞動」所集結的這些不按常規、半生不熟甚或充滿缺陷的案例,它們可以被稱呼為「作品」,本身即是對「作品」這個名稱的反動,因為「作品」一般總被認為具有形式上的完美,或者起碼在雜誌上刊出來時是這樣。

然而,半熟勞動的這些作品並非不完美,或者,說它們形式上的不完美是故意的,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反襯出它們所具有的理念上的完美,藉此反省形式完美的作品常缺乏的熱情與理想。更重要的是,它們顯露了建築來自於「勞動」(在此建築更適合被稱為「營建」),通過勞動的過程,身體經驗刻印在形式裡。這種勞動與建築的關係,原本就是建築的原質之一,充滿在每一處建築環境之中,包括台北101也是通過豐富的身體勞動經驗才能建成。然而,這些豐富的身體經驗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建構商品象徵的過程中被去除,台北101因此只剩物質意象。「半熟勞動」裡的作品因此充滿啟示性,不論南藝團隊的藝術工寮、淡水「一滴水紀念館」的移築過程、淡江學生的寶特瓶建築或是原住民部落的果核再生計畫,既是對現實的解構,也是對未來的再建構。

另外,十月初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創辦了另一份新雜誌,台建因此有了姊妹—《綠雜誌》。為了編出高品質內容,歐陽社長特別商請前EGG雜誌總編輯林美慧出任綠雜誌的總編輯,果然雜誌一出刊即獲得好評。相對於台建的專業路線,綠雜誌主要針對一般讀者,意再建立一個台灣綠色生活的交流平台,當然綠色環境的建構也是該雜誌主要探討對象。讓我們衷心歡迎綠雜誌的來到台灣社會!

 

3291 2015-05-22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慈林新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7月
Vol.238
20214 2015-07-06
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4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月
Vol.244
11898 2016-01-04
Four Seasons.台大
英屬維京群島商唐宋國際建設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協定設計
15225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