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時代的工業建築 vol.288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9年9月 Vol.288
6447 2019-08-29
關鍵字 :  公共空間

封面/如果你是機器…… ©Jr.Gang建築研究室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機械時代的建築考古
論述」機械時代考古學 Archaeology of the Machine Age/漆志剛
 
台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

論述」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漆志剛

作品檔案1815│如果你是機器……If you were a machine/Jr.Gang建築研究室
作品檔案1816│演化的機器 The Evolving Machine/Oyler Wu Collaborative
作品檔案1817│尺度失真與人類活動 Scale Distortion with Human Activity/Shingo Masuda+Katsuhisa Otsubo Architects
作品檔案1818│台北機廠露天吊台概念設計/大林設計
作品檔案1819│塢 Docking/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820│城市濾境 FILTERSCAPE/預景設計Fieldscape Design
 
中興紙廠國際設計工作營展覽

論述」工業殿堂的創作擾動/劉彥均

論述」重新想像1935:中興紙廠國際設計工作營展覽/漆志剛

作品檔案1822│時間的複寫──紙廠轉換紙場的八個空間想像/呂兆民
作品檔案1823│自然的中興,流動的中心/林家如
作品檔案1824│與洞共舞DANCE WITH THE HOLES/中山英之
作品檔案1825│感知濾園/有機生長的假設工程/楊家凱
作品檔案1826│質地/材質:將過去時光收進未來的建築/中川エリカ
 
作品檔案1827│華山文創園區In the Honor of the Past──Dusty, Rustic and Smoke/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828│阿根納造船廠遺構Argonaut Factory/十禾設計Whole + Architects & Planners

論述」The Shed/吳思穎

論述」台北‧機廠未來式/施博堯

 

 

        


工業遺址如何涅槃重生?

工業革命開啟了機器生產的序幕,鋼鐵、塑膠等新生產原料取代了傳統原料;煤、電、石油和蒸汽機、發電機等新能源和動力取代了傳統手工業的畜力和人力;機器代替了手工,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生產規模急速膨脹;機器生產的組織形式──工廠出現,形成了更為細緻的生產分工,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以輪船、飛機、電話為代表的新的交通和通訊工具使得人類交流、文化傳播迅速提高,科學和工業緊密的結合起來,全新的機器時代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第一次大戰前20世紀初期,這股祟尚「機械」勢力的氛圍中,揭櫫了現代主義理性的年代,以柯比意為例:他稱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其著作《走向新建築》和《新精神》雜誌上連續的論文,都提倡建築的革新,以新的精神、目標,走向平民化、工業化、功能化;以大型廠房及交通機器作為20世紀的新建築,人們稱其為機械美學理論。

1934年紐約現代美術館以「機械藝術」為主題展覽,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標舉汽車、火車等對於明日生活的影響,提倡新的美學和標準,當年藝術家面臨新的挑戰,把機器當作創造性的工具使用,將其拆卸成基本的零件,或把這些機器組件如輪子,活塞桿和其他配件組合成為新的象徵性裝飾。這一股以機械的形徵為表達複雜、精密與動感意象、與機械規律運作,影響到後來的構成主義、未來主義、解構主義,甚至高科技(High-Tech)建築。

在這重要的1930年代,台灣也沒有缺席,與世界上對於工廠和機器的禮讚同步,為了維修火車、製造輪船、紙張……等成立了諸多工廠,在八十多年後的今天,居然有幸未被拆毀,而面臨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其實這些工廠不只是當時特定時空中的社會脈絡與記憶,也成為時代集體的符號印象,值得在歷史正─反─合的連續循環過程中,得到重生的機會。

工廠內機械本身的功能性、技術性,邏輯構造和外表,本就具有樸素不加雕飾的美,工業遺址內巨大的機器尺度、拆解元件:煙囪、機具、管線,在今日也能給人超現實的震撼感、時空錯置的失落,如何在其中尋求重生的美感?美感雖是建立在必要的需求上,必要性與需求性的定義卻隨時代不同而改變,一方面要通過經驗形式滿足功能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用抽象要素來觸動感覺和培育智慧(Frampton, 1985b)。所以不妨以作品中構思的雙重性著手,在衝突、矛盾中展現對比的反差:從粗曠主義、工業風格中透露出優雅、細膩的美感,在象徵理性、效率、標準化的機械環境中,讓人感受緩慢的氛圍與獨特的個性,在超大機械尺度中體會到人的地位與價值。

 

本期感謝漆志剛老師擔任特約主編,策劃這些在機械時代的建築如何新生的可能,這些工廠的未來何去何從?有賴我們在其中的殘破面貌背後看見內在的可能性,透過各組優秀建築師、設計師、及工作坊同學們的腦力激盪,相信已為這些建築的未來擘畫出涅槃重生的想像空間,讓我們一加一等於無限!

 

 

總監 黃長美

6447 2019-08-2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606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5266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5905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