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別,世代,好所在 Vol.289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9年10月 Vol.289
3564 2019-10-02
關鍵字 :  公共空間

 

封面/大龍國小校舍走廊 ©澤木設計+建築事務所(ARMU d + a)


編輯室手記

新聞

城市,性別,世代,好所在

論述|我們的前進:城市、性別、世代、好所在/許麗玉

亞洲女建築家
       
論述|UIFA JAPON 的歷史與經驗分享/UIFA JAPON

論述|台灣女建築家的公共建築實踐/戴嘉惠

作品1829|重回修澤蘭的花園新城/修澤蘭、許麗玉

亞洲城市治理

作品論述|面對亞洲的都市化——以馬來西亞生命之河為例/林芳慧

論述|都市潮間帶之一:紅樹林/郭中端

作品1830|都市潮間帶之二:新竹南寮舊港水域周邊環境改善設計/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

作品1831|都市潮間帶之三:火炬下臺灣石油石化產業原鄉/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

作品論述|文化景觀與都市更新的對話──以芝山岩為例/劉欣蓉

論述|跨域實踐,城市策展──忠泰基金會的十年歷程/黃姍姍

島內境外MIT

論述|共想城市:前進首爾/林宛蓁

作品論述|共想城市:起家的人HOME2028/studio HOU × LIN侯林設計

作品1832|高雄電競館/studio HOU × LIN侯林設計

作品|台中綠美圖/Kazuyo Sejima+Ryue Nishizawa/SANAA

作品|內之境/Adamas Architect Ateiers

作品|大雲 Casa OGUMO 京町屋老屋改建(日本)/Adamas Architect Ateiers

老吾老之城

論述|老吾老之城──老屋向上行不行?/王瑞婷

作品論述|讓長照空間重塑社會空間/林嘉慧

作品1833|懷德居文化基金會臺北大學木師基地新建工程/林嘉慧建築師事務所

幼吾幼之城

論述|幼吾幼之城:蹲身側耳,傾聽孩子訴說想望的生命空間/李玉華

論述|文資環境作為場域教育向下扎根的可能/何黛雯

作品1834|台北市大龍國小崇聖樓與靜思樓整修工程/澤木設計+建築事務所(ARMU d + a)

作品1835|台北市國語實小校園入口空間重塑工程/澤木設計+建築事務所(ARMU d + a)

 

 


 

她們在努力前進

男女在生理構造、心理特性原本不同,一般來說,男性體力強過女性、被歸之為強者、被要求「意志堅強」、「成功」、「出人頭地」、不能顯露情緒、展示自身的脆弱。女性則被認為是弱者、「不理智」、「情緒化」,長久以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制約,必須以家庭為重。

因為兩性平權意識抬頭,國內從1990年《男女工作平等法草案》出爐,到2002年《兩性工作平等法》立法施行,再到2008年更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婦女團體經過數十年不懈的努力,在禁止職場性別歧視、性騷擾、懷孕歧視,以及育嬰假和育嬰留職停薪、家庭照顧假等諸多權益方面有一定的進展。一項國內調查數據顯示:在25至29歲這個組別的女性,勞動參與率與同年齡層的男性接近,但是女性過了30歲,勞動參與率便一路下滑,再也沒有回升,而30歲正是台灣目前女性平均生育第一胎的年齡;顯示今日的職場環境、特別是對養育幼兒的女性非常不友善,許多女性一旦生育,就要面臨放棄事業和經濟自主,或蠟燭兩頭燒的艱難抉擇。

在高端主管方面,美國「Mercer」年度報告調查了四十二個國家、近六百個機構和三百二十萬員工,指出:全球女性占公司總人力比重約40%,但隨著職位上升,人數就節節下滑,進入管理階層的女性僅佔33%,擔任高階管理人員女性只有26%,而最高主管僅佔20%;平均而言,拉丁美洲的女性有47%掌握企業的財務報表,遠超過全球平均的28%;亞洲為27%、澳紐地區為25%,美國、加拿大為22%,反而是歐洲的17%遠遠落在後段。

時至今日,「追求精神自由、放棄家庭生活、彰顯自我」不再是離經叛道,女性更有自主權決定如何生活、是否結婚、生子、工作,無論在社會或政治方面,都能夠在很大範圍內彰顯自我,但是性別平權與職場平等,依然是條佈滿荊棘的道路。在建築專業來說,女性面臨同樣的挑戰,猶記得筆者剛畢業曾去一家著名的大事務所應徵,就被明白告知「沒有意願雇用女性」;雖然今天學校中建築系的女生幾乎占到一半的比例,越來越多女性在本專業上經濟自主、擁有自己的事業,然而整體社會環境的男女不平等結構依然存在,對家庭、兒女時間的付出,仍是加諸於女性的責任。

「Mercer」的合夥人之一Brian Levine表示,「女性適應能力強,也善於管人、情商出類拔萃。這些都是我們創新、推動企業走向未來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不只如此,女性心思細密,容易為人設身處地著想,很適合建築專業所需要的特質,加上女性特質堅忍有韌性,願意持久努力,都是社會極需的力量。其實,無論男性或女性,每個人都有自身內在的男性與女性的特質能量,「男性能量」以自我為本位、敢於特立獨行、具有掌控力、多理性、但常關閉心扉,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可能會疏離生命本身;「女性能量」關乎感受、直覺與心靈,富於愛與慈悲。人應該能夠將兩種特質達到平衡與和諧,男性必須要重新敞開心靈;女性則應挺身而出,將自己從傳統的定義與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自己人生的創造者。

女建築家學會的成立,或許是時勢所趨,也或許是女性專業者人數增加、希望彼此扶持、發揮自身能力所致;本期感謝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籌畫相關內容,聚集了專業女性在建築各個議題上的表現,從跨國公司、國際視野,到社會與弱勢老人、小孩的關注,到精神層面的文化、歷史建築等,雖然仍有未盡收納之遺憾,如在教育上作育英才的老師們,依然充分顯現出女性建築家的角色更多元、更不受侷限的格局,重要的是她們一直持續前進的步伐。

 

 

總監 黃長美

3564 2019-10-02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145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4568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4987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