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光,同其塵:郭英釗談遊客中心設計


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2017 FEB/MAR Vol.045
15984 2017-01-26
關鍵字 : 

 
▲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是藉由自然形塑的島式建築群。 
 
 
採訪
和其光,同其塵
郭英釗談遊客中心設計
 
採訪:藍雅萍、張雅雲
文字:藍雅萍
圖片提供: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遊客中心也許不應該叫遊客中心─為了遊客,但遊客為了什麼?」
 
分別在2011 年與2016年,完成南方澳遊客中心與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郭英釗建築師,在談到遊客中心的設計時,提出了這個反思。因為建築師觀察到,在台灣過去不管是國家公園或國家風景區的遊客中心,大都以偏向形式主義的角度去思考建築,不論脈絡紋理都必須納入一個制式的架構,可說是以人的使用做建築設計的首要考量。然而郭英釗認為,人類走到如今已是地球上最厲害的角色了,設計不再需要去凸顯至高的人類思維這件事,反而是「你慢慢怎麼去變得謙虛一點,留更多的空間給其他跟你一起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物種,這個事情是我們要學習的。」
 
郭英釗體認到,沒有什麼地方是人類可以獨占並以主人自居的,「這個地球是大家的,你去的每個地方都是大家的,也就是同屬於整個生態圈的成員。」因此,在這片共享的土地上構築,也不該再以人類需求作唯一的出發點,尤其是設計坐落於自然環境裡的遊客中心,這個觀念更要建立起來。哪怕僅僅是試圖在建築造型上尋求表現,郭英釗都認為這並非此類建築的思考重點;在遊客中心,真正的設計是要展現在這個建築物是怎麼跟環境互動的。
 
 
 
▲ 坐落在魚塭上的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如何讓這個地方比原來更好?
 
不以人為主不代表遊客中心這類功能的設施沒有存在的必要,事實上遊客中心有助於讓人們以正確、適切的方式去了解一個地方,更是環境教育的場域;這裡必須去要求的是,如何在人類行為之上顧慮更多的他者?郭英釗說,通常開發行為的介入常常導致一個地方的生態品質下降,但他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相反地他還期待建築的植入可以提升當地的生態品質,「要去思考怎麼樣讓這個地方比原來更好,這是建築師滿重要的任務。」
 
以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為例,郭英釗指出,當建築物進入一個開闊的基地時,它會改變此地的自然狀態,像是風向與日照;然而,這個地方原先卻也因為是一個過於開闊,隨之受日照、風與海水等影響甚鉅的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性是少的,因此他們就去思索,如何利用建築植入基地所造成的改變,去創造一個對動植物來講是更好的環境。最後證明,九典團隊在遊客中心設計的多孔隙空間、漂流木與高腳屋等設置,為動植物提供了原本沒有的遮風、遮陰與避寒的地方,提升了生物多樣性,鳥況也更好了。
 
 
 
▲ 保留既有雜木林,避免干擾原有生物棲所。
 
 
 
▲ 提高生物多樣性的設計。
 
 
而他也指出,在自然環境的基地上,建築與環境是共生還是衝擊的關係,還要看每個基地的條件,很難一概而論,不過主要還是取決於選址與規劃的問題。前者基本上建築師沒有著墨的餘地,例如南方澳遊客中心的選址,基地狹小,人流車流眾多,這個案子在生態上可以操作的空間就比較小,但他們還是盡量創造不同高程的半室外遮陰空間,讓遊客可以從不同角度看漁港,吹吹海風,聞聞漁港的味道,而不是在室內吹冷氣;室內空間因此也變得比較小、比較節能,建築量體就顯得比較穿透。
 
若是像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的選址,是在一個寬闊的自然環境裡,那麼接下來的關鍵就在建築內容的規劃了。「你要蓋多大的房子、你的目的是什麼?你能不能把野外也變成展覽館?你到底多麼需要蓋一間房子去當遊客中心?」郭英釗這樣問自己,同時也認為這是建築師需要去討論的問題,因為在一個自然生態的環境裡,建築量體的適量是非常重要的。
 
 
 
▲ 南方澳遊客中心基地較為狹小,盡量讓建築量體顯得較為穿透。
 
 
 
▲ 創造不同高程的半室外遮陰空間。
 
 
建築人遇上大自然:時間、耐心、知識
 
正因為在一塊自然環境的基地上蓋遊客中心,比起一般建築需要思量更多的問題,因此郭英釗認為設計這類建築物,設計者本身最好要喜愛大自然,「你對它要有熱情,而且熱情還不夠,還要有認識!大自然不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它跟我們一樣是很實在的實體,非常有趣但有它自己的特性與邏輯,你無法隨心所欲想怎樣便怎樣。」
 
建築師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他認為建築人面對大自然,就像父母教育小孩一樣,「不能認定小孩一定要照你的方式怎麼樣,而是你必須要有耐心去了解他,有耐心等到他做的事情跟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一致的。」而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郭英釗說,除了要夠喜愛自然,還需要時間、耐心與知識,從這三方面才可能去做好這件事。
 
▲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濕地保育的設計構想。
 
 
當然,更得適時借助外界與合作的力量,提高自身對基地環境的了解,方可回過頭來加深設計者對這塊基地之脈絡紋理的情感。郭英釗認為,這種主觀的情感其實無關乎設計者是否為在地人,而是建立在足夠的客觀認識。
 
「像是台江一案,雖然我是台南人,但過去的成長過程對台江是很陌生的,因此資料的收集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郭英釗說,九典每做一個案子一定先去了解當地的氣象資料,諸如全年的、四季的日照與風向等等這些資訊,才開始去想配置策略;第二個則是一定要跟當地的耆老或專家合作,所以台江的遊客中心剛開始設計時,他們常常去拜訪對台江一帶的歷史、文化與節慶非常了解的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先生,「你說這些知識到底對建築有什麼直接的影響?未必,可是它加深了設計者對一個地方的了解,還有情感。」
 
 
 
 
▲ 融入台南舊有傳統聚落內部巷道的設計。
 
 
創造遊人體會自然觸感的機會
 
而遊客中心除了與環境的關係需要細膩掌握,更有一大考量就是與遊客的互動了。郭英釗指出,坐落在國家風景區與國家公園的遊客中心任務是不一樣的,前者以服務觀光客為主,後者的首要任務則是自然生態的保育,並期待以教育的方式引領遊客從旁觀的角度去認識自然環境、甚至可以參與保育的工作。而不論比例輕重,「人」都是遊客中心要溝通的對象之一,因此建築就必須顧及向遊客展示解說的規劃。
 
郭英釗說,這個部分可以從三方面來使力。首先,涉及時間縱剖面的解說,是需要更細膩的內部規劃,因此雖然與展示規劃的合作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過他認為要盡量去參與,如此室內規劃的部分才能夠充分利用這個空間,而把所有事情結合得更好。其次,他認為建築物如何與環境共生,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解說題材,像是南方澳遊客中心的大雨(遮陽)棚,端點是雨水回收池,就有環境教育的功能;台江遊客中心則是整棟建築與大環境的風向、日照,以及與潮水還有高腳屋的關係,都可以是解說的工具,用來向遊客傳達被動式設計等概念。
 
 
 
▲ 南方澳遊客中心的屋頂造型結合雨水回收系統。
 
 
 
▲ 高腳屋的構造形式達到戶外降溫的效果。
 
 
最後,更可利用配置與動線把場域拉大,讓遊客有更多機會實際體驗自然的觸感,去看、去摸、去感受。因此台江一案就把遊客中心放在基地底部,遊客下車後是需要走一段路才能到達的,就是希望讓人們在這段視野開闊的路途中,慢慢沉澱下來,去曬一點點太陽,吹一些風,去了解一下大自然,讓整個體驗比較有層次;也是因為郭英釗認為來到國家公園,適度短時的曝曬風吹「沒有那麼嚴苛的,某種程度上這種經驗還是需要的。」
 
 
 
▲ 類比安平區東西向的街屋紋理導入夏季涼風。
 
 
當想像與現實一致的時候⋯⋯
 
建築設計向來不是一個事務所的事情,而是一整個社群的事情,因為一個案子需要來自各方專家的意見與知識,郭英釗說,「事實上你今天所有的事情都是全世界的事情,你要做一件事就是要找做對的人來跟你一起工作。」因此,在建築師看來,每個建築的呈現都不是偶然的。
 
這點領略,同樣體現在案子完工一陣時日後,當建築師重新回到基地時,感受到那個從巷道吹來的南風,是他所想像的南風;那些多孔隙設計引來的飛鳥,是他所想像的飛鳥;那種建築所創造出來的寧靜,是他所想像的寧靜⋯⋯「你站在那個中庭,夏天的風是徐徐地沿著巷道這樣吹過來,那是很輕柔的風;或是從大開口橋上那邊吹過來的海陸風。你可以感受到一天以內那個風向在變動,而那個風是跟我們在想像的是很接近的。這個感受真的是挺不錯的。」郭英釗笑著說。
 
這一刻,大概就是屬於建築人甜美的剎那。惟知一切皆非偶然,而是和光同塵所達到的,一種境界。
 
 
郭英釗建築師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1982)、美國加州大學UCLA建築碩士(1989)。曾任成功大學、台科大、交通大學等校兼任教授級及副教授級專家,建築設計作品獲獎眾多,並獲頒2011年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代表作品北投圖書館為知名台灣綠建築,曾獲選全球25間最美麗的公立圖書館。
 
 
/// 完整版圖文請見《綠建築》vol.045
 
延伸閱讀: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設計的專題報導,可參見《綠建築》43 期,2016 年10 月。
 

15984 2017-01-26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化為大愛的黑色甜蜜
「Feeling18巧克力工房」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030
7522 2016-08-01
城市傳說
沙丘上的白城市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5963 2015-10-12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16430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