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利桑那州的沙漠永續小鎮(上)


阿柯桑蒂 Arcosanti 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2016 DEC / 2017 JAN Vol.44
4443 2017-01-26
關鍵字 : 

 
▲  阿柯桑蒂印象。
 
 
travel
亞利桑那州的沙漠永續小鎮(上)
阿柯桑蒂
Arcosanti
 
文字、攝影:楊天豪
 
 
毒辣的太陽,不費吹灰之力地就讓地表溫度逼近50℃。一叢叢比人高的仙人掌,用細小的針葉道盡對水分的渴望。放眼望去的乾礫荒漠,向著一望無際的水平線無盡延伸。這般景象,是我對亞利桑納州(Arizona)的第一印象。
 
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樣一處環境嚴苛的礫漠荒地之上,竟然有一群人從半世紀前就開始思考人類與城市的發展關係,要如何達到自給自足的平衡。甚至透過具體實踐,打造出了一座沙漠永續小鎮—阿柯桑蒂(Arcosanti)。
 
這座位於鳳凰城(Phoenix)北方大約70 公里的小鎮,究竟他們所強調的永續環境價值是什麼?實在讓人好奇。為了一探究竟,我藉由參加小鎮所舉辦的工作營,深入了解。
 
 
 
▲ 阿柯桑蒂主要入口。
 
 
 
▲ 住宅屋頂造型彷彿置身「塔土印」星。
 
 
宛如星際大戰電影的「塔土印星」
 
高速公路順著丘陵間的谷地前進,沿途不斷地與千姿百態的仙人掌群擦肩而過。離開交流道,也離開了習以為常的平坦柏油路,車子開始在碎石路上發出聲響,顛簸前進,逐漸往荒漠中的一處峭壁前行。隨著沙土飛揚,一份遠離塵囂的心境,油然而生。
 
逐漸靠近峭壁,幾株群聚而高聳的義大利柏樹映入眼簾,那是荒漠之中難能可貴的綠意;不一會兒,柏樹下方,緊貼著地平線上,開始出現幾道人工弧線,有些是通透的拱廊,有些是厚實的拱頂,空間虛實錯落。映襯在河谷對岸的峭壁之前,宛如一處外星基地,就這樣遺世而獨立地存在近一甲子。
 
車速漸緩,碎石敲打輪框的聲音漸歇;等不及車速完全靜止,那些順著風聲起舞,清脆悅耳的風鈴聲,早已此起彼落地迴盪耳邊,譜出歡迎的旋律。眼前所見的風鈴,各個造型特異,搭配著壓印其上的特殊圖騰,以及周邊建築物不尋常的造型,更顯神祕。
 
帶著這份好奇心,踩踏上這片乾旱大地,我來到阿柯桑蒂,開始了這座沙漠永續小鎮的探索與生活。
 
 
 
▲  綠意與礫石荒漠的對照。
 
 
 
▲  由阿柯桑蒂望出去的峭壁。
 
 
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選擇生活於此?
 
時間回到距今將近60 年前,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經濟蓬勃復甦,大城市競相擴張的時代。當時,一位義大利籍的建築師保羅.索來利(Paolo Soleri),在年輕時來到美國,跟著建築大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學習建築。學成之後,他選擇在鳳凰城開業。
 
在那個標榜「發展」,鼓勵「消費」的時代背景下,他竟然意識到城市繼續用無限擴張的發展模式,無論在糧食供給、能源消耗、汙染等方面,都不可能持久。因此,在他心中,逐漸勾勒起一個能在嚴苛條件下自給自足的沙漠城市藍圖,希望在人類的城市發展模式上,尋找另外一種可能性。
 
當這些想法逐漸從潦草的建築草圖,轉變為一個有確切落實地點,可分期分區執行的確切計畫後,阿柯桑蒂的雛型,也就日漸清晰了。
 
 
 
▲  亞利桑那州印象。
 
 
這樣一個非典型的開發計畫,透過保羅.索來利充滿魅力的闡述,不僅在初期得到了當地一個企業大亨的資金贊助,也透過理念號召了一組核心團隊。他們採用「自建」方式,並透過舉辦工作營來招募人力,一邊宣揚理念,也一邊投入阿柯桑蒂的硬體建設。因此,這個已經舉辦超過50 年、至今不曾間斷過的工作營,透過口碑,陸續吸引世界各地建築、景觀、都市計畫、工程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才投入,打造了今日所見的阿柯桑蒂樣貌。
 
數十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營人力,前仆後繼。離開的人,因認同理念而分享,而認同的人,又會因為自身堅信的價值而選擇再回來,成為居民。發展至今,形成了常住人口大約40 餘人,而投入建設總計超過七萬餘人次的龐大家庭。
 
 
 
▲ 社區集約住宅一景。
 
 
阿柯桑蒂的生活模式
 
藉由工作營,我更能夠從生活面向中,仔細觀察阿柯桑蒂的居民們,透過什麼樣的管理模式來維持社區的運作與發展。
 
簡單來說,整個社區的居民可以依工作型態分為幾大部門。分別是建設相關的規劃設計部、工程部、養護部、電腦資訊部;工藝相關的風鈴工匠隊、藝廊與販售部;理念推廣相關的工作營招募部、導覽解說部、文史資料部;也有招待外來訪客的住宿部、餐飲部。在這裡生活的人,都曾經參與過工作營,從年輕到年長,彼此各司其職,讓阿柯桑蒂即便已經建設接近一甲子,仍然能夠與時俱進,看不出歲月的痕跡。
 
彼此之間的溝通,來自於每天中午11 點45 分舉行的集會,大家暫時放下手邊工作,群聚在拱頂下的廣場,既討論彼此工作範圍的交界面,也分享生活資訊,更藉機送舊迎新。看著他們或靠或坐、形式不拘地發表著各類意見,在氣氛融洽的情況下討論,然後再歡喜地共進午餐;一種屬於阿柯桑蒂特有的群聚生活模式,用他們恰到好處的節奏,周而復始的運作著。
 
 
 
▲ 造型特異,隨風搖曳的特色風鈴。
 
 
阿柯學—「Arcology」
 
參與工作營更重要的核心目的,是希望了解阿柯桑蒂想要傳達的永續概念。數十年來,當地人已經歸納出一套系統性課程。簡單來說,主要是探討都市在集約式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在居住生活、食物供給,以及能源使用之間,取得循環性的平衡。這套理論,他們稱為阿柯學(Arcology)。
 
在居住生活方面,他們努力打造步行社區,減少日常生活中的汽車使用,因此,不同於傳統美國家庭獨棟獨院的分散式居住模式,阿柯桑蒂強調的是機能整合與群聚式的住宅空間。就這一點而言,或許對大部分歐美國家的人來說,差異較大;但是對亞洲國家的人來說,其實就是日常生活型態的再進化,顯得相當熟悉。
 
至於食物供給方面,在面向南邊的峭壁斜坡,規劃了一系列的階梯溫室,目的是希望各類蔬果能在穩定的環境中生長,供給社區一定比例的自給糧食,減少因運輸而產生非必要的汽車使用。
 
談到能源使用,若是綜合食物供給面來看,就凸顯了建設地點選在南面峭壁的重要性。荒漠中的夏天固然熱,可是冬天也依舊很冷。因此階梯溫室的功能除了糧食供給,其溫室因陽光產生的熱量,也能透過氣流導引,在冬天為上方住宅提供溫暖,盡量減少社區對於暖氣的依賴。
 
 
 
▲ 充滿張力的造型拱頂。
 
 
生活具體實踐的未完待續
 
「阿柯學(Arcology)」這套思維,是距今半世紀前的人們所構思出來,一路實踐至今的成果。各種想法的執行效果有好有壞。對我而言,好的理念是可以為相似氣候區的人們提供另一種發展的可能性;而效果不如預期的理念,也已經透過實踐,能避免其他人再對於某種特定價值抱持樂觀幻想。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一群造夢者,也是一群築夢者。
 
寫到這裡,阿柯桑蒂的大致面貌,相信讀者已有所了解;至於具體落實在社區各個角落的環境對應策略與永續手法,我將在下一期的內容為大家詳細介紹。
 
 
* 更多細節請見《綠建築》Vol.44,2016年12月號

4443 2017-01-26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化為大愛的黑色甜蜜
「Feeling18巧克力工房」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030
6569 2016-08-01
城市傳說
沙丘上的白城市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5538 2015-10-12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15481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