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劍潭站TOD開發計畫與疑慮


新聞延伸 | ta台灣建築雜誌2021年12月 Vol.315
2490 2021-12-02

 
搶救城市龍脈,呼籲市府重新檢討捷運劍潭站TOD開發案
文字彙編:林家如、王進坤、編輯部
 
臺北市政府於107年即著手研議台北市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都市計畫綱要,鼓勵綠色交通減少空氣污染,利用公共大眾運輸路網結合多元功能空間建構成立體都市,理想目標逐步實現「台北健康城市」。然而這項回應全球生態都市轉型的長期計畫,竟然馬上在捷運劍潭站出現破口。台北捷運公司不顧專業界呼籲,堅持進行10月22日公開招標的「捷運劍潭站TOD轉乘設施空間活化及多元服務建置案統包工程」,該新建大樓預定位置緊鄰圓山自然景觀環繞之捷運劍潭站原停車場,其規劃用盡容積產出巨大開發量體與暴增的停車量,勢必將嚴重衝擊士林、北投、中山區的交通、景觀、市民生活環境品質,且本次公開招標的規劃需求偷偷縮減了捷運公司於109年10月召開的里民工作坊中前期規劃方案的公益性空間,更嚴重違背了「台北城市環境減碳、永續發展」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都市計畫關鍵目標。
 
對比109年捷運公司舉辦里民工作坊,該次提供的前期設計規劃中曾提到文化、娛樂、商業等生活機能,模擬設計了500人小音樂廳、複合商場、書店、品牌餐廳等等,在目前的統包需求書中基乎都消失了,只規劃了少量的商場空間位在一樓商辦入口門廳旁。原本要服務社區的低樓層公共設施現在只剩下二樓的教保中心,還設定為服務A級商辦員工子女。招標說明書雖有要求設計要考慮區域整體風貌,但其需求規劃用盡容積,更拉高建築高度(一樓商辦入口大廳不得小於14米高,全案樓地板面積不得小於4萬平方米),在如此狹小的基地上卻硬要植入十八層樓(初估高達80公尺)的出租辦公大樓,嚴重衝擊圓山歷史景觀和劍潭周邊都市環境品質。
 
新建大樓緊貼著捷運站禁建線的基地開挖地下三層樓的停車場,不但不是鼓勵搭乘綠色運具,還規畫吸引更多停車數輛,新建大型地下停車場以服務A級商辦優先,更令人擔憂的是未來十八層辦公大樓車道其中一個出口直接面對中山北路,上下班時間帶來交通流量直接衝擊中山-士林-北投區的用路品質,甚至影響到台北大都會區的南北交通,造成嚴重的塞車交通問題危害鄰里。如此開發計畫並非優先設身處地為社區著想,也失去了市府推動都市計畫TOD鼓勵多元使用捷運網絡,邁向健康城市、環境減碳、永續發展的初衷。
 
2021年10月28日台灣女建築家學會代表提出公開陳情信《我們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城市》,呼籲市政府重新評估捷運公司新辦公大樓TOD計畫對圓山歷史景觀和劍潭周邊的都市環境衝擊,並於11月5日十四家專業團體連署和黃郁芬議員共同召開記者說明會。台灣女建築家學會許麗玉理事長於記者會中表示幾天內所收到的聯署意見中已有不少士林北投區的民眾,包括住在該基地對面的住戶,極力反對興建如此巨大的建築物遮擋山景與造成塞車,絕對不可漠視此公共議題。如此爭議聲中,統包工程的公開招標案仍在進行中,專業團體質疑其選址的適當性與開發量的必要性,以及嚴重的程序瑕疵。「都市計畫所預設的TOD理想是美好的,初衷應該是讓我們的城市發展邁向更好的明日城市,方式是透過環境減碳的公共建設,同時改善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例如在捷運站周邊300公尺內提供托嬰、教育、娛樂等場所。本意良善的都市計畫TOD剛起步,卻在士林區劍潭站出現以TOD為名的巨大出租辦公大樓開發案。」
 
11月19日於捷運公司七樓進行專家諮詢會議,專家諮詢團隊最終提出三項訴求:
一、 專業審查程序過程的專家意見不宜被簡化,更不該被消音,不然公共建設潛在的問題一路隱藏,終究會爆成更大的衝突與反彈,望日後公共建設被重視,特別是TOD計畫。
二、專業團體並非反TOD計畫,但現行開發方式和選址錯誤。今日多位專家學者曾參與也明白本案關鍵的公共議題。基於為這項爭議尋求解決之道,若市府仍必須利用這個場址開發,請考慮朝建議的討論方案調整。
三、若捷運公司同意以上述方式調降開發強度計劃,進一步仍須召開公開說明會,讓所有聯署和關心的專業團隊以及市民能參與提問,清楚了解本計畫調整的方向,將助於凝聚城市公共建設的共識。
 
淡水線除為重要的交通運輸系統外,也提供台北市民悠閒的觀光交通體驗,而劍潭站是其中風景最佳也最接近山的節點站場。劍潭站旁基地上綠意盎然,抬頭即可看到劍潭站的龍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環山的自然景觀、圓山大飯店、劍潭山登山步道以及重要的圓山遺址,地面的連續綠廊提供絕佳的車行、人行和自行車路線動態體驗。
 
面對公共資源投資的重要建設在如此環境敏感的地區時,目前的計畫還面臨許多問題,希望市府和捷運公司能公開說明決策過程,告訴市民為何要犧牲目前台北市捷運劍潭站這個最具有自然特色的站體風景,不惜破壞整體山與河及城市重要生態系統的平衡,來成就了一個矛盾的、缺乏缺乏公益性的開發計畫。不但未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還造成巨大的交通衝擊影響,而且還不包括得要先花38億興建副業,二十五年才會回本的財務計畫。試問,這個交換,真的值得嗎?

 

 

(完整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1年12月號,Vol.315

 

2490 2021-12-02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2022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評審專訪
2022 8th Taiw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ward
1427 2021-09-07
2022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評審專訪
2022 8th Taiw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ward
2572 2021-09-07
2022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評審專訪
2022 8th Taiw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ward
1787 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