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作品專輯|學美‧美學4.0 Vol.333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3年6月 Vol.333
3420 2023-05-31

 

封面╱1+1之家 © OS Studio原間影像


編輯室手記

新聞

 

住宅作品特輯

集合住宅

作品檔案 2207|高雄凱旋青樹公宅/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Mecanoo

作品檔案 2208|1+1之家/樸木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09|寬心苑/李文勝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10|達麗大道/吳六合建築師事務所

單棟住宅

作品檔案 2211|玖木。伸/和築建築師事務所, HE.JU

作品檔案 2212|慕沁庭/翁廷楷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13|光景貳宅/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14|合之家/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

論述」現代性的居住美學/郭肇立

論述」回應時代變遷,永不停歇的住宅建築

          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學美 ‧ 美學

論述」教育環境與設計創新的未來進行式/台灣設計研究院

主題教室

作品檔案 2215|Uni Lab光盒作用

宜蘭縣國華國中| 3+2 Design Studio

作品檔案 2216|漣、倚:餘音展演廳

國立宜蘭高商|共序工事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 2217|光音共振場

新北市光仁中學|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作品檔案 2218|光棚計畫

彰化縣湖東國小|永哲制作室內裝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跨時代設計有限公司

訪談」引領校園美學:從空間設計到生活教育的轉變——「邁向全民美學的展望」

           趙璽/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公共機能優化

作品檔案 2219|今天我想搬塊大積木!

新竹市陽光國小|偶然設計

作品檔案 2220|資源及垃圾集中場改造

高雄市光武國小|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21|體育實驗室

高雄市文府國小|有禮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訪談」臺灣校園改造的創新力 ——「學美.美學」計畫:激發環境意識與多元空間想像力

           漆志剛/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指標空間翻轉

澎湖縣中正國小|多龍工務設計所

論述」設計與教育的共創

           方俊傑/形構設計總監、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 2223|森/CASA漁光|毛森江建築工作室

--

※ ta 2023年6月vol.333目錄頁「玖木。伸」設計單位誤植為和磊建築師事務所,應為和築建築師事務所,特此更正說明。

 

 

 

美學其實離我們不遠
 

  對於美的論述,東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比較少去談論美,更看重真與善的價值,甚至常將美與道德連結,有關美德、智慧和品格都可以視為美的一環;可以說東方雖將「美」視為一種整體的平衡和諧的狀態,但重點更在乎個人內在的修養和精神的追求,而非以視覺或是感官上的標準來評斷,因此反映於外在的環境建構上,就因為不重視而比較缺乏「美感」。

  西方則早自希臘時代就將「美」視為重要的哲學議題,一直以來,對於美的詮釋甚為多元,有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是形而上超越物質世界的靈魂層次;也有認為美是主觀的感受,是觀察者的主觀情感和喜好所產生的體驗;有與東方文化類似認為美是與道德相關的,重要的是表達真與善的價值;也有認為美不僅是單純的形式和外觀,還包括功能和實用價值。總體來說,多數認為美是一種形式美和意義美的結合,同時具有理性和感性的層次,但更傾向於外在的美感和視覺上的感受。歷經時間的淬鍊,西方美學可以說已經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之中,成為一種素養。

  當代美學論述則以多元視角切入「美」的觀點,除了物體本身的形式、比例、色彩等必須合乎美學之外;美更被認為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不同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下,有其多樣性和變化性;因此美的對象不只是物體,而應該擴展到空間、甚至於地方,給人帶來愉悅、舒適、滿足感和生活樂趣;美好的空間體驗可以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啟發人的思想和感受,拓展人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在社會中,美的環境意識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強社會凝聚力與和諧性,從而促成社會和文明的發展。

  為了要提升環境美質,從民國87年開始,就有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的強制執行,但是成效似乎不盡讓人滿意,一是與環境無法融合,一是與生活無法結合。其實美學素養不是技術而是品味,美感應該與生活結合,全民美的文化素養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因此2019年教育部發起「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可說是一場思維翻轉的校園環境美感改造,跳脫以往由校方單方面主導的制式做法,從提案、討論到執行,皆邀集設研院、校方、設計團隊及設計顧問等多方參與,針對每所學校的需求,定義出創新的目標和價值,找出設計優化的機會,並依「減法設計」、「閒置再造」及「可複製性」等三大設計策略改造校園,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期望透過環境品質的提升,喚醒和培養孩子的美學意識,讓美感深植孩子心中,進而帶動行為與思維的改變。

  公共服務設計不應當只是解決當前個別的問題,而應該有系統性的長遠規劃,除了要制定未來願景,也需要定義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預測建立政策目標,在眾多目標中,定義待完善的政策與建設。孩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讓他們在生活與環境中發現美的存在與可能,可以喚醒對環境品質的意識,校園中好的成品出現,社會能見度增加,很多地方政府機關都會跟進,由學校擴展到社區、到城鄉,從微小的種子,可以發展出美麗的原野,不只翻轉校園,也改變思想,改變社會。

                                                                                                                               

總監 黃長美

                                                                                                                                                                                                                                                                                                                                                                                                                                

 

3420 2023-05-31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0499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0163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7617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