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ta好作品 台灣建築雜誌2025年8月 Vol.359

© 李易暹
作品檔案 2468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一個漁港的文化復興——台灣迎王祭典文化保存與傳承
最初的一步,源自亞洲沿海地區深厚的傳統信仰根基——本案以台灣東港迎王祭典為設計的起點,將深植人心的民間信仰轉化為文化館的核心敘事軸線。這場設計行動不僅僅是空間構築,更是一場文化復興的實踐:從對王爺信仰的敬仰出發,延伸至精湛的造船技藝、庶民生活的日常樣貌與漁港小鎮的文化記憶,再拓展至具觀光潛力的文化體驗旅程。文化觀光策略——將三年一次的活動觀光轉變為永續文化觀光迎王活動反映沿海居民對海洋信仰的依賴與敬畏,透過建造與焚燒王船,象徵性地與神靈溝通送走瘟神,祈求風調雨順與地方安康,祭典過程包括請王、遶境、法會儀式,最終以燒王船作為儀式高潮,象徵送瘟驅邪,祈求地方平安,本案以「生活即文化,文化即生活」為設計出發點,將王船文化、在地造船工藝與祭典儀式轉化為「活的博物館」,不僅保存傳統,更透過設計拓展文化傳承的可能性,邁出創造漁港小鎮更美好未來生活想像的第一步。
在建築量體設計上,本案以「王船」為概念,透過形式轉譯呈現王船與海洋意象。量體佈局順應基地條件,鄰近公園與綠帶,適當退縮塑造友善人行廣場環境。建築底部折線設計採用透明玻璃窗減低量體壓迫感呼應海浪動態,抬升的摺線界定空間入口,連結城鎮與文化館。上方開孔象徵王船「龍目」,周圍圓孔如水花濺起,使建築與迎王祭典意象相互呼應。此外,頂樓東側設置瞭望台,強化人與海的聯係,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外牆立面設計具有紋理感的HPC(高性能混凝土),該建材屬於環保建材,對鹽度、濕氣等擁有高抗性,能夠抵抗臨海環境,透過紋理變化在南國陽光照射下,產生豐富的光影變化。
文化及空間的設計整合—將在地歷史及王爺文化(文化館及誠品書局)、美食(在地美食餐廳、特色PUB)及空間設計結合
空間規劃上,將在地歷史與王爺信仰文化(如文化館、誠品書局)、在地美食(特色餐廳與PUB)與空間設計緊密結合。一樓設置開放式商業空間,吸引在地特色廠商進駐,強化地方創生;頂樓則規劃為景觀特色PUB,並設計獨立動線,方便分流使用者進出,提供遊客全方位的文化體驗與休憩場域,提升整體機能性與旅遊吸引力。效果,使入口挑空廣場成為寧靜的神聖場域,引導遊客達到沉澱心靈的心境轉換。
從傳統文化到在地參與
本案自規劃初期便積極融入在地參與與民間資源,透過多方合作推動文化復興。期間有許多在地民間機關與團體投入調研工作,涵蓋史料蒐集、口述歷史訪談、志工導覽培訓等多項參與式活動,展現地方社群對迎王信仰與文化傳承的高度認同與熱情。
文化館共規劃地上五層樓空間,其中四層為常設與特展用途,並依據迎王祭典的完整儀式流程設置五大主題展區,分別為:「海洋信仰」、「千歲巡狩」、「屏東代巡」、「打造神舟」與「東港迎王」。展覽內容串聯信仰源流、歷史脈絡、工藝實作與地方特色,形塑一條兼具知識性與體驗性的文化路徑。三樓部分,由國寶級造船工藝師傅配合文化館工程期間,在館內打造一艘1:1 祭典王船,船首懸挑於挑空空間,沐浴在頂層天窗光線下,象徵人性與神性的交流。
地方創生
本案將傳統的文化元素,轉譯為與現代社會對話的空間載體,成為社區文化、教育與觀光的共融平台。開館一個月即吸引超過20萬人參觀,成為屏東東港的重要文化地標。文化館除展示功能外,亦與地方教育、觀光、工藝產業緊密結合,推動口述歷史保存、傳統工藝傳習、祭典導覽培訓,讓無形文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空間經驗,實踐文化永續。這座文化館不只是空間設計的成果,更是一個文化行動的起點,以設計之力,開啟文化傳承與地方創生的新紀元。(文: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資料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業主:屏東縣政府
地點:屏東縣東港鎮
用途:文化館
建 築
事務 所: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 人:趙建銘
監造: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結構:超偉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水電:正太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空調:彥輝冷凍空調技師事務所
消防:鉉弘科技有限公司
施 工
建築:猛揮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7,364.99m2
建築面積:3,042.32m2
總樓地板面積:7.507.06m2
建築層數:地上五層
造 價
建築:新台幣674,984,077元(總工程)
設計時間:2020年 6 月至2021年10月
施工時間:2021年12月至2024年12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5年8月號,Vol.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