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


臺大城鄉基金會三十年:變革中的專業者 台灣建築雜誌2023年2月 Vol.329
632 2023-01-30

©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作品檔案2172

紀州庵:從保護大樹到文學森林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紀州庵—一處頃頹荒廢的都市角落

  紀州庵位於臺北市城南新店溪畔,日本殖民時期為上流仕紳的休閒社交空間,也是二戰末期日軍神風特攻隊出征前的飲宴場所,戰後成為臺灣省政府做為撤退來臺中低階官員的宿舍。

  2002年臺大城鄉所實習一課程進行城南地區的田野調查,發現此處建築頹圮,仍有幾戶人家居住。當時市政府規劃清除地上物,闢建停車場,要求居民遷離。這項計畫獲得社區居民的支持,唯有些居民認為基地內的大樹也一併清除有些可惜。經學生深入調查,確認基地內斷桓殘片為「紀州庵料理支店」遺構,開啟了歷史空間的保存行動。

 

學生啟動、社區參與的保存實踐

  初期,學生面對的課題是在停車場開發計畫下保留大榕樹,並將紀州庵的保存列為停車場計畫的一環。

 

第一階段:保留大樹與文化資產指定

  2003年春,學生舉辦了第一次保護大樹社區會議,獲得多數居民的熱烈贊同,並要求市府重新規劃停車場。同時,學生發現臺大中文系王文興教授等多位文化界與出版界人士曾於1950年代成長於此。同年9月召開另一場社區會議,邀請相關文學家與市政府官員出席,確認紀州庵具有另一層臺灣現代文學的地點意義,促成文化局接續推動「文學森林」計畫,紀州庵與大榕樹的保存成為首要任務,停車需求反而成為次要課題。2004年2月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紀州庵」為市定古蹟。

 

第二階段:文化資產規劃

  2004年,城鄉所及基金會進行「紀州庵調查研究與保存修復再利用計畫」,新一屆城鄉所實習課研究生與大學部初等環境規劃設計學生加入這項計畫。同時,社區成立「臺北市城南水岸文化協會」,推動相關議題與居民參與工作。此階段與市府單位達成計畫暫停的協議,並歷經與都市發展局、公園路燈管理處、工務局、文化局的密集協商,紀州庵的文化資產身份成為推翻停車場計畫的重要依據。2005年底修復再利用計畫完成,8年後居民遷離,開始進行修復工程,並於2014年5月正式開幕。

 

反思:調整與匯聚各方關鍵力量共同創造「文學森林」

  本案歷經兩年的時間,有賴各方力量的匯聚,不僅解決社區的課題,更創造具有高度共識的目標。

 

1. 紀州庵多層次生活經驗深化了保存意義

  「紀州庵料理支店」原由三個館舍組成,本館與別館分別於兩次大火中燒毀,僅留存原為長型宴會空間的「離屋」,被歷史與文資專家認為具有重要文化資產價值。對比於日治時期的奢華飲宴場景,基地又層疊了戰後撤退來臺眷舍擁擠的居住記憶,兩種時空與人的生活併置,令人感到衝擊。王文興在《家變》中巧妙的捕捉了戰後的生活場景,初等環境規劃與設計課程學生依據小說中的敘述,以模型再現精緻木構造日式建築下困窘的生活光景。《家變》雖為作家的生命故事,但成為連結保存論述的核心,不僅激勵了文學社群與社區居民,也獲得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使後續土地使用管制、停車需求、樹木保護、文化資產保存等諸多難題得以克服。

 

2. 持續的參與式規劃設計

  過去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較偏向建築實體價值的修復,較少關注再利用的課題。紀州庵的保存則在上述文化資產價值指認的基礎上,一開始即明確的將文學作為未來再利用的主要構想,並連結了各推動主體,是計畫成功的關鍵之一。其間,除了社區居民與文學社群的熱情投入,跨屆的50名研究生及12名大學生的接力參與,不僅承擔所有基礎工作,折衝協商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市府局室各項計畫,表現研究、倡議、熱情、決斷之創造能量。如同社區設計的關鍵在於時機與延續的參與動能,本計畫中學生的行動、規劃與管理發揮了關鍵力量。

 

3. 社區保存擾動的外溢與轉化

  基於紀州庵連結戰後現代文學發展,且社區本身存在重要文學出版單位,在計畫內藉由對戰後文學社群與地區的連結性,指出文學不僅與紀州庵相關連,古蹟所在區位本身已隱含文學生產(寫作、出版)、作家居住、文學群體社交活動的場域,因此社區協會與畢業後的學生,在古蹟修復後,仍持續關注與推動地區的文化與文資保存議題,並引動或連結其他群體,從而再現或豐富地區文學的意涵,使保存運動所提出「城南」概念隱約形成地域性文化。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3年2月號,Vol.329)

632 2023-01-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071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4473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4863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