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eability Housed(馬來西亞)


東南亞新銳建築師特輯 Emerging Architects in Southeast Asia 台灣建築雜誌2023年1月 Vol.328
644 2022-12-29

© Tang Hsiao SeakSteven Ngu


作品檔案2153

Permeability Housed(馬來西亞)

Tangu Architecture Sdn Bhd

 

  這棟朝東的建築,坐落於大吉隆坡的一個已發展郊區內,該區人際關係緊密,且該棟建築多年來經歷過多次不一致的翻修。它現在已轉變為設計創新、研發、和理念與原則不斷實踐開發的革新試驗台。這轉變源於一個極簡主義「輕」的觀點,也就是在建築面積、碳足跡、重量、工程/材料、物流以及崁入式能源等方面以輕為出發點,深入探討應用在空間配置、建築外殼和形式的設計,以及元素滲透性,進而產出整體永續的解決方案。這些是經過時間考驗的被動概念,並發生在自然現象和過程中,可由下列等式表示:

 

「輕」+ 滲透性=永續

  從上述等式表達的方法,在這些建構的解決方案中,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原則和策略:由三戶人口組成的大家庭配置——每層樓的臥房連接公共區域,類似村莊的概念。

  空間配置由密閉空間(私人);聚會廳(公共);短暫停留區(極短暫;介於兩者間):客廳+餐廳——公共;門廊(短暫停留區)——出入時短暫停留;社交廚房——公共;主廚廚房(密閉空間)——半私人;臥房(密閉空間)——私人。

  位於中間和短暫停留的空間(入口庭院、兩層式門廊、中庭、閣樓)——為氣候極短暫性、活躍性、多樓層性、多層結構性—用於循環使用,作為氣候緩衝、空氣流通、視覺緩衝和垂直式栽種。

  採用現有混凝土框架延伸部分中的鋼框格,以輕盈的方式圍起,藉由周圍的3D框架分攤重量,實現堅固度與穩定性。

  透過模糊且多樣化使用的設置,導入結合建物—花園—街道的媒介,藉由模糊空間的界線,促進公共互動和監督。

  創新建築外殼設計的建材和結構,讓建築能「親吻大地,與太陽和空氣共舞」,展現並提升在二氧化碳-氧氣循環過程中表土和微生物的益處,完全融合藍-綠色循環(雨水收集、垂直和地下灌溉、滯留/保留、冷卻、魚菜共生),提升場地的微生物多樣性和被動式散熱。

  滲透控制以下元素:空氣(微風、對流、緩衝、通風空間/中庭調整),光線(直射、散射、反射、濾光),冷卻(輻射、絕緣、陰影、蒸發),視野(直接、遮蔽、屏蔽、借用、物體)。透過安裝在鋼製和鋁製框架上的填充組件組裝:絕緣纖維水泥包層、玻璃(透明和半透明)、聚碳酸酯雙壁板(半透明和實心)、可調節透明玻璃百葉窗、木料百葉窗、鋼網和懸掛式花槽、以及垂直景觀惟幕,達到不同的預期、特定的呈現和品質標準。

 

  改良傳統工匠法和就地取材的新用法與再利用——花架和輕量綠色屋頂的黏土(排水)通道,藤條(藤莖)編製的柵欄/門/帳幕,地板和牆面不是採用現代磁磚,而是以水泥塗抹和抹平,舊木材再利用於牆面架構和屋頂,並利用舊瓦礫美化景觀。

  選擇具有最低崁入式能源、輕薄、未加工、最低限度、簡約的建築材料,有助於降低施工期間消耗的崁入式和永續能源。

  採用原始材料與建物的美學及態度,留下歷史痕跡,呈現原料的純粹,精簡本質,接納手工技藝的不完美、風化、斑駁光澤和失誤,類似日本「侘寂」的概念。

  從根本來說,此建物基於親生物原則,在建築外殼或外層採用綠色植物,作為環境緩衝墊來調節空氣溫度,遮蔽直射的陽光與輻射產生的太陽熱能(也防止反射到周圍環境),管理並收集雨水和排水循環(用於灌溉、魚菜共生和雨水管理),並將生物多樣性引入社區。

  滲透性概念可應用在建築外皮的設計和施工,以利用植物、土壤和花盆、玻璃(玻璃、聚碳酸酯等)、百葉窗、網格、牆面覆蓋物等,過濾並調節空氣/微風、光和水,進而經由採取換氣/通風/煙囪效應、熱滲透控制、有機絕緣、日光擴散、植物和水滴的蒸發冷卻,達到冷卻的效果。最後的成果是要減少照明和機械冷卻的能量消耗,與此同時在質量上,可以透過視覺或透過對環境表面較低熱輻射的感受,產生涼爽的感知。可滲透的地面吸收並滲出水分——給建物降溫、給植物澆水、給魚池充電,並減少雨水排放率,如此一來,可採用永續的方式,減少熱足跡和水的影響。這個系統會循環回屋頂的水塔,收集雨水/池水,並在魚菜共生的系統中,利用魚池垂直的綠色植物進行過濾,並持續冷卻房屋的外殼結構。「輕」的原則必須包含低重量、地熱質量和低碳足跡。

  本專案的設計與工程,結合綠化植栽,但並非將綠色植物視為附加特色,而是藉由綠化植栽,作為建築外殼的具生命力與活力的元素。在既有土地面積上,此方式為綠化比例做出貢獻,其稱為「綠化面積比」。如果城市中更多的建築能夠以此方式發揮他們的作用,減少周圍熱輻射回到環境中,則可以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進一步降低整體環境的空氣溫度和體感熱度。我們需要有共同的觀點並一起努力,採取全方面的做法。目前對於永續/綠色建築的努力與評鑑系統,似乎屬於狹隘基礎法,僅符合最低標準並僅聚焦於個體建築。(文:Tang Hsiao Seak)


作品資料

Permeability Housed

業 主:私人

位 置:Seksyen 17,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谷歌位置:3°07'46.8" N, 101°38'15.3" E

功 能:多代住宅

 

建築設計

事 務 所:tangu Architecture Sdn Bhd

主 持 人:Tang Hsiao Seak

參與人員:Steven Ngu Ngie Woon

監 工:Tang Hsiao Seak

室內、景觀:tangu Design Sdn Bhd

 

施 工

建築、水電、空調、室內、景觀:Al-Ambia Construction Sdn Bhd

基地面積:297.30㎡

建築面積:153.5㎡

樓地板面積:308.60㎡

層 數:地上二層

 

設計時間:2017年至2020年

施工時間:2019年至2021年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3年1月號,Vol.328)

 

644 2022-12-2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0579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0271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7661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