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畔多孔透光的蓮蓬 藝術與自然共融的地下美術館


北美館擴建案競圖 台灣建築雜誌2022年8月 Vol.323
868 2022-07-29
關鍵字 :  公共空間 建築 競圖

©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113

基隆河畔多孔透光的蓮蓬
藝術與自然共融的台灣首座地下美術館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RICKY LIU & ASSOCIATES / ARCHITECTS + PLANNERS

 

事務所2010年成立了策展部門,致力於現代美術館、博物館方案的展演空間設計,繼苗栗客家文化中心、台中綠美圖、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國家軍事博物館等國內多項公共工程之後,油然而生嘗試的意願,希望將多年累積的實務經驗,在本次北美館擴建中發揮所長。

 

區域功能位階

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的北美館,位處人文歷史悠久的圓山,本區也是台北休閒綠帶得天獨厚的一環,因此,二期擴建新館承接當代藝術積蓄的能量,並在台北市都市計畫中,扮演多元性群落型藝術園區及未來向外延伸發展的重要腳色。

 

交通規劃

一、基地西側中山北路三段、南側民族東路皆為交通要道,車輛川流不息;尤其中山北路優美的人行綠蔭大道更不宜輕易阻斷,所以我們將基地汽、機車出入口規劃於交通量低的民族東路往西單向寬8公尺岔口計畫道路上,該道路是本基地車輛進出口最理想的選擇。

二、貨車出入口則設置於新生北路三段,共用本館北側典藏庫房既有的貨車道,將有助於未來車輛進出管理與裝卸貨作業,並有效區隔南側的汽、機車動線。

美術館園林構思

一、台北藝術園區形式定位

一改昔日莊嚴藝術殿堂意象,呈現漫遊式的庶民文化地景,讓大眾能夠以更自 然、安逸的方式來親近藝術。

二、基地建蔽率12.45%的限制

美術館擴建的量體必然是以地下化為主,基於美術館與公園為一體化的設計思維,我們特意將兩者視為〝藝術〞與〝自然〞雙向垂直延伸及串流,讓遊客漫遊公園時,可於林中十處電梯廳站獲得美術館內主題展的資訊,進而引發好奇心而順道下樓一探究竟;地下層各展間的內容亦可向上延伸到公園草坡平台,有效拓展美術館的藝術能量至戶外。

三、以自然園林風格為導向

藉由地下層高低錯落的建築量體,形塑地面層波浪起伏的曲面動感地景,而掩蔽在綠園中的建築則默默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四、都市、藝術與自然交織的邏輯關係

將園區南北向分為三區段,西側沿著中山北路幹道的區段,屬於都市肌理脈絡;基地南北中樞區塊,設定為高頻率藝文活動帶;東側部分則規劃為較需要保護的生態教育叢林區。

指標設計與空間特性的交互關係

停車場的自明性

公共停車場在滿足停車需求之餘,柱面饗以塗裝成為藝術介入的載體,在承重板柱上佈置不同種類的植物,讓民眾在停車之際,與美術館林中蘊藝之意象產生連結,無論駕駛或行人,都可以在此感受著滿園枝葉搖曳的涼意,猶如在森林中遊走,改變停車場單調的機能印象,打開公共場域藝術化空間大門,創造新的生活體驗與標示記憶,喚醒人們對周遭生態環境教育的關注。

 

結語

本案設計競圖是以統包方式進行,因此與營造廠合作的默契十分關鍵。於設計草案初期,為了因應地下建築高水位抗浮等議題,事務所即協同大地、結構技師與福清營造共同研擬創新的開挖工法及結構形式,有效掌控工程預算及確保施工品質。基地獨特地條件使我們有機會呈現園林式地下美術館的構思,猶如基隆河畔多孔透光的蓮蓬,隱隱散發出蓬勃的生命氣息,讓訪客興寄在可觀、可遊的生態園林中,亦可結合藝文與商業活動,讓美學與精緻的都會生活合而為一,成為市民未來休憩娛樂的新據點。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2年8月號,Vol.323)

868 2022-07-2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155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4592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5020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