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未來:東南亞建築特輯 vol.298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0年7月 Vol.298
5714 2020-06-29
關鍵字 :  公共空間 東南亞

封面設計/洪人傑、Kulthida Songkittipakdee、韓嘉琦、鄭鳳珠、楊清淵、林芮君


編輯室手記
 
新聞
 
 

Future Dialogue Southeast Asia

對話未來:東南亞建築特輯

 
論述」Southeast Asia : Building New Architecture World塑立新世界──東南亞建築/洪人傑
 
Profile事務所簡介
 
 
論述」Making New History of Thai Architecture走向新歷史──展望泰國建築/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東南亞建築的智慧

東南亞地處熱帶氣候,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公共或商業建築,空調所佔的比重反而不像國內那麼高,這是怎麼辦到的呢?
 
因應終年高溫的氣候,東南亞建築有著獨特的構築、技術、材料等建築對應的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從建築配置來看,建築朝向當地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築群採用形體狹長、分散、開放式佈局,用廊道貫通,立面有著開敞的穿透性,並利用露台、走廊、室內地面不同高度做樓板錯層,運用其間之壓力差促進室內空氣流動,再輔以屋頂的大吊扇,形成良好的室內通風。此外,建築屋頂山牆做通透處理,「煙囪效應」成為白天室內熱空氣排出的管道,室外自然風則從外牆、地板的縫隙和簷口下方與牆之間的開口進入室內,形成良好的風壓通風效果。
 
在遮陽方面,東南亞建築以深出挑的大坡屋頂、入口大雨篷作為主要的遮陽措施,並輔以遮陽板、遮陽篷、竹簾、綠化等手法;由於晝夜溫差小,無法利用熱容量較高的材料,以夜間低溫冷卻的方法進行降溫,所以多利用當地盛產的竹、木、茅草等材料構築屋頂和外牆,因防熱性能好、散熱快,且採用的捆綁、紮縛和編織等技術使得建築的外牆具有「呼吸」的作用,增強了建築的室內通風與散熱效果。 
 
東南亞地區多早期華人移民,受中國文化影響,又因被西方殖民的歷史,形成東西方多元文化並存的局面,但因為各自相異的國家歷史、人文社會背景,各自以不同的建築實踐與城市對應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新加坡於1965年方才獨立建國,其中華人占七成以上人口,文化來自於中國,難有獨特的歷史或文化脈絡資源,因此以現代建築中的熱帶性和時代性,發展出高密度都市化的「現代永續綠建築」;其中回應熱帶氣候的設計如:遮陽、通風、綠化、生態等東南亞建築的特色,加上現代的工業化材料和建築技術,打造出簡潔、質感、施工細節優良的現代化綠建築,並以此站上國際舞台。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共存的聯邦體制國家,因為歷史與殖民文化的影響,有中國風建築、阿拉伯風格、馬來民族風格、歐洲風格、麻六甲的荷式建築等多文化彙集,加上經濟繁榮之後的高樓大廈現代風格,發展成以外來形式連結拼貼本地文化的獨特混合型建築風格。
 
泰國有充沛的自然資源、農業體系以及工業、材料生產,是東南亞唯一一個從來沒有被殖民過的國家,其文化仍是各種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下的混合體:本土精神本質與西方技術結合,獨特的藝術和手工藝,成就泰國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發展的多樣化,建築表情與構築肌理活潑、有機、趣味性,在建築與設計上優越的美學特性。
 
越南、印尼的文化同樣受到歷史、地理的影響,中、法、印等移民、侵略者、殖民者、傳教士、商人和貿易商帶來了對建築風格和技術的變革;然多數城市建築發展衰落,大量的混凝土建設、空氣污染、暴雨水患、貧富差距等問題,因此越南建築師武重義提出竹造建築、綠色建築、低成本住宅等三個理念,希望能解決社會問題。
 
本期由在泰國執業的洪人傑建築師擔任客座主編,他長期關注並研究東南亞建築,因其人脈邀請到東南亞各國代表性之建築師呈現其最新的作品,顯現出東南亞建築以鄉土材料配合當地農工熟悉的工法施作,尤其是竹構建築更是其特色;透過對鄉土的轉譯,回應自然氣候和人為社會等問題,他們所呈現的不管在語彙、風格或構築上皆累積足夠的自信和企圖心,讓我們閱讀、理解和學習。
 

 

總監 黃長美

 

5714 2020-06-2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071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4474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4866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