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6×2策展人/朱弘楠


2015 6×2建築系所學生畢業設計紙上展覽 林念穎│黃依敏│傅麗竹│方冠穎
2265 2015-10-08
關鍵字 :  展覽

慢慢醒來的早餐店
林念穎


to/for

to是種能創造交流的關係建立與編排,透過一連串的編排,使建築開始脫離物質性的侷限,成為能誘發各種不同關係發生的抽象性事件,創造出人與世界間的各種交流;for則是對於事物的指認與重新賦與,這個兼容生產及再生產的賦與過程,將事物從實體的物質性中解放,而開始擁有充滿生氣的敘事能力。
念穎同學的作品經由童書的啟發,透過對於基本建築元素的重新編排與再生產,同時碰觸了意識對於(不是重大而卻是)重小事物本質的思考,及開發出許多潛意識的幻想。透過to/for的介系手段,指認出熟悉的物質性能讓人不假思索地進入,而卻是延伸出的各種幻想才能使人不停地回味,賦與並擴展出一般事物的豐富敘事能力。而這正是這個讓人想不斷回來的早餐店,一天生活的起點,帶給面對重複而庸俗日常生活的我們最好的禮物。(文:朱弘楠)

 

 

Meta-Void
Urban Index of Mongkok

黃依敏


beyond/with

beyond是對自身進行開發性的未來建構,這個建構並不滿足於單一中心的設立,而開始對自身所有分歧枝節進行尋找及梳理,透過這些枝節的重新定義,建構出自身的整體複雜面貌,並開發出自身在未來的各種潛能;with則摒除了層級限制,讓自身能與他者自由地相遇,這個偶遇使空間去質疑並消除了各種關係間的對立,而成為存在於自身與他者間一種平等的邀請。
依敏同學的作品以謹慎而勇敢的空間系統,而非充滿形式或技術的「物」,介入資本經濟城市的真實動態變化。這種少見且深具空間性及時間性的作為,以beyond/with的角度介入,思考的不是建築「物」,而是「空間」;進行的不是靜態的實踐(practice),而是動態的行動(actions)。這種空間行動無法僅由專業者以封閉的專業知識就能達成,而是要透過各種不同專業知識及常識的共享與討論,持續以隨機應變的空間系統來進行行動,才能在未來建構出豐富而生動的生活願景。(文:朱弘楠)

 

 

無極劇場
Infinity Theatre

傅麗竹


between/among/through

between是主動的連結,這種連結除了確認出事物的存在事實並於其間建立各種關係外,連結的本身也成為啟發可能性的獨立存在;among則是具有寬容性的行動,這種能擁抱眾多差異與他者的空間介入,並不以強勢支配及統整簡化為目的,而是透過包容理解,讓充滿矛盾的多樣可能性共生成長;而through是充滿未知變動的探索,這種探索在四溢流動的各種關係間穿梭,不停地與各種人事物相互作用,加成融合出多樣而新鮮的狀態。
麗竹同學的作品充滿了between/among/through的各種介系狀態,許多片斷而獨立的牆體將基地變成既開放又封閉的流動空間,這些牆體所開啟的並不是「物」的終點,卻是「空間」與雜多真實生活互相建構與持續變動的起點。而在長時間軸下,空間的實質形式及日常生活會如何去鋪陳與演化,是這個作品最強大的創作價值。(文:朱弘楠)

 

 

SYNECDOCHE, UNSEEN
Perceptive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a Narrative Thesis Structure

方冠穎


on/in

on是種對於事物表面的直視,這個直視讓表面成為其所包裹內容的一種外顯擬態,進而在表面與內容間展開出許多隙縫,開啟我們對事物表面與內容的各種認知可能;in則置身於事物內容之中,這個置身讓我們能對原本綿密難解的內容進行架構性的內在理解與審視,進而提出能使其演化的知識性批判。
冠穎同學的作品穿梭於不同意義與層次的on/in之間,而充滿了引人注目的張力美。這件作品企圖在由「人」,一種大而非人的人,為了控制自然所創造出三線兩面的表面領域中,以on/in的思考切入,介系並暴露出六個實質上、脈絡上及意義上的「缺口」。在這六個缺口處,對作為內容的水體提出批判性的審視,並重新創作出六個新的容器,以六種新的擬態表面創造出許多新的認知縫隙,讓裸露的身體,一種小而人的人,有機會重新以不同的介入方式,存在於表面與內容之間。而這個嶄新的身體經驗,也將成為在知覺上展開不同開放性敘事的起點。(文:朱弘楠)

 

2265 2015-10-0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活出場所展
黃聲遠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8月
Vol.239
6303 2015-09-04
Methematics: The Winton Gallery Science Museum(英國
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2757 2019-02-26
Gallery in Nangang
Noiz Architects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2468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