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The Landscape of Boundary - “Material-line” of sensation


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4年6月 Vol.225
2664 2015-08-20


作品檔案1241
 
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The Landscape of Boundary - “Material-line” of sensation
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
攝影:蘇富源、陳益民、胡湘玫、吳宜晏
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當建築的起點被置換為重量、氣味等感覺,對於建築能給出的,有著什麼樣的創造性?本文試著以六個開放性的思考,回應創作者自身的提問。
 
一、一與多:重覆與差異
 重覆組裝兩千多根的孟宗竹與桂竹,對美術館大廳進行等比例的描繪;竹材不同的粗細、質感、氣味,讓重覆同時是差異的生產,從「一」的物質體感,延展至「多」的地景想像;透過「多」的重覆,對「一」進行再凝視與反思。
 
二、方向性:輕與重
 「群」的彈性結構回應身體,同側的起點和終點,讓力量流不斷往返並回復到平衡狀態;一個人和一群人作用不同的力學、身體經驗與空間感;透過搖晃感所產生的輕,回應構築中的多與重。
 
三、秩序─感覺的物質座標
 矩陣化、重覆延展的竹子,透過工業材對其邊緣進行力學上的描繪傳遞;工業化焠鍊、烤漆的紅色鋼扶手,時而依附竹子,時而演繹自身的空間語言,在不同的高層回應身體感的不同方向;二、三層步道與地面層的平台,形成圍塑空間的動態邊緣與進入場域的儀式性。三種秩序的對話,呈現人為與自然的測不準,野性的靜謐感。
 
四、邊緣─地面與天空的綿延感
 台南七股海邊的蚵寮,一根根的孟宗竹冒出海平面,劃破海天的垂直線充滿無限想像。裝置中二、三層的步道,讓地面層與頂層的觀看隨著身體位置的升高進入綿延的抽象尺度,裝置內場的人、進入美術館的人、遠方的都市地景都因此被串接;接近頂層,一根根冒出裝置水平構材邊緣的孟宗竹,正與遠方的夕陽連成一線。
 
五、時間性─物質與想像
 隨著時間推移,材料線、構築線、陰影線與身體線充滿整個廣場;竹子也因著不同種類與構築的差異位所,對應光線、雨水與風的作用,呈現不同的物質變化,漸漸地由綠轉黃、由彈性轉為脆,轉變的過程伴隨聲響,形成材料自身的速度感,加速身體進入想像的向度。
 
六、場域─跨域的部署
 重覆的構築呈顯為開放性的部署、連結性的場域,不斷地透過對談、活動與跨域展演的發生,讓空間的使用於廣場、迴廊、學堂、展場、竹林、劇場與成為事件發生的場所間擺盪,開啓空間的本質思考,並回到身體。
(文:陳宣誠)
 
作品資料
 
作品名稱: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The Landscape of Boundary -
"Material-line" of sensation
業   主:台北市立美術館
地   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展   覽
策展團隊: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
主  持  人: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
參  與  者:王國信、吳緯鴻、郭振銓、冠陳帆(原型結構)、朱亭璇、鍾孟穎、余敏慈、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材   料:孟宗竹、桂竹、金屬構件、杉木
裝置大小:784㎡
造   價:新台幣3,500,000元
設計時間: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
施工時間:2014年 2 月至2014年 4 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14年6月號,Vol.225)

2664 2015-08-2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峇厘島棲息屋計劃
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
台灣建築雜誌2016年12月
Vol.255
4203 2016-12-14
溪頭銀杏橋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Capstone課程「溪頭木橋設計團隊」
台灣建築雜誌2017年7月
9140 2017-07-05
林建築
跡.建築事務所(TAO)
2017年12月
Vol.267
5292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