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機堡


臺大城鄉基金會三十年:變革中的專業者 台灣建築雜誌2023年2月 Vol.329
610 2023-01-30

©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作品檔案2169

思源機堡:從集體記憶到生活地景之共作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思源社區:沒有活動中心怎麼「做社區」

  2004年宜蘭分會受邀擔任社區營造員培訓課程的輔導老師,思源社區學員念茲在茲的議題是興建一處社區活動中心。社區所在為宜蘭市與員山鄉交界處,近20餘年的發展,從散村變成了住宅大樓林立的都市。廟宇做為社區唯一的公共活動場所,被擠壓在高樓縫隙中,也包括散落一撮一撮的麻竹林。思源人說我們社區是不是很特別,城市中竟然有麻竹,麻竹筍其實是以前務農時很好賣的作物。

  社區居民一直擔心沒有社區活動中心如何「做社區」,但都市裡寸土寸金,這個願望恐怕短期難以滿足,而培訓課程卻會是一個轉換思維的契機。那年暑假就從大家熟悉的「麻竹」開始,舉辦了巡訪麻竹林、麻竹筍體驗營、牛奶麻竹筍研發與試種等活動,老老少少、本地人與新住民一起追憶過去的歡喜與艱困。接著,繼續以麻竹為題,舉辦小學生戶外寫生,發現被麻竹林圍蔽、破敗頹傾的機堡掩體。在耆老說故事活動時,也憶起日本殖民時期神風特攻隊在宜蘭的種種事蹟。這些公共活動獲得社區的肯定與迴響,在沒有社區活動中心下,「做社區」逐漸推展。

 

思源機堡:可以做為活動中心?

  耆老記憶中的思源機堡是二戰末期做為日軍航空戰略佈局之一環,當年在宜蘭建立南、北、西三座飛行機場。思源機堡位於北機場,為藏匿軍機的掩體,半圓拱型鋼筋混凝土構造物,上方覆土以植栽綠化偽裝。長度約15公尺,正面寬且高,為機頭停靠處,背後較為狹小,為機尾放置處。耆老憶起白天將軍機推至竹林裡或掩體內,掩體外圍則停放竹製的假飛機,以引誘美軍掃射耗損彈藥。

  歷史的記憶片段雖然逐漸拼湊拾回,但當時機堡受芒草掩蓋,蟲蛇出沒,且偶有吸毒者隱匿,被居民視為盡量迴避或禁止孩童前往的危險地點。再加上機堡空間形式怪異,與居民認知的活動中心完全無法連結,且交通不便可及性不高、維護不易等考量下,機堡並未成為活動中心的選項。

 

關鍵技術:敏感掌握居民重複講述同一個故事的深意

  伴隨學習活動的辦理,社區依舊定期討論活動中心的議題,而會前會後與中場休息時,大夥就聊著麻竹林和機堡的話題。一天,阿河伯偶然提到日治時期就讀公學校被動員做「公工」(義務勞役)的事情,任務是「做竹飛機」放置機場以欺敵。這竟引發其他老人的談興,從此,竹飛機和機堡的故事,便成為聚談的焦點,彷彿遺忘了活動中心的困境。

  隨著談興正濃,一些老人會突然離席,衝出去找來其他做過竹飛機的老人。整整四個月,社區瀰漫竹飛機的佚事,並吸引更多人來參加每周一次的「聚會」。輔導老師放下原本的活動中心任務、引導暢談,竹飛機佔據了所有人的心。

 

滾動擴大參與:

從大家一起「做竹飛機」,到營造另類活動中心

  這個記憶引發大夥討論:竹飛機到底長什麼樣子?在記憶拼湊與竹籤模型的修正調整下,竹飛機的樣子逐漸躍然眼前,成為「沒有設計圖的設計」。為確保結構可行,社區決定製作實體比例的竹飛機。隨之,「竹飛機要放哪裡」、「如何安置定位」等,在更多居民的討論、實作、現場模擬等狀況下,逐漸將構想轉為行動落實。

  當竹飛機置放於機堡堡頂形成社區共識之後,便逐漸成為擴大社區共同參與的活動。一方面思慮如何製作竹飛機,另一方面進行機堡環境整頓及土地認養所需的行政程序,由社區工匠指導輪作志工與居民,進行疊台階、造洗筍池、砌花窗等施工方案的討論與執行,以及學習履勘、看模型、勘工等各項工作。居民爭相做出貢獻,為竹飛機不欲人後。

  竹飛機定位當日,居民將擺放竹飛機視同「起廟」一般,慎重地挑選黃道吉日、安排了風水師履勘,風水師揭示「朝向山,做狀元」。居民則談著穿過宜蘭河遙望山嶺線、夜裡聽見山間貓頭鷹叫聲的生活經驗。在風水觀與居民生活記憶的交織下,竹飛機的座向角度選擇稍微偏東,朝向宜蘭美麗山嶺,成為社區共同建立的重要地標。

  2007年居民齊力整修的機堡落成,命名「思源機堡故事館」,由「思源社區發展協會」認養維護管理,原本一處社區邊緣的荒廢軍事地景正式啟用為社區活動中心。

 

反思

  一處荒廢的機堡得以活化利用,關鍵之一在於充份理解居民的多元視角與生活經驗,以及對居民反覆陳述的敘事內容具有敏感度並予以重視,突顯竹飛機的故事力量。同時,細緻引導居民進行充分的公共討論與溝通,例如竹飛機座向的決定,是在確認居民對於風水師的意見,以及機堡與社區的關係等居民的多重詮釋下進行決策。專業者的任務在於導引而非凌駕在社區意見之上。

  機堡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 ,即非基於文化資產價值的專業判斷,而是出於社區竹飛機的記憶與製作引領的「由下而上」的社群參與。從社區記憶與敘事出發,轉譯為故事書,並繼續轉化為社區認養機堡的再利用行動,進行環境的設計與改造,以及負責後續的營運管理。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3年2月號,Vol.329)

 

610 2023-01-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186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4644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5080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