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42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7年7月 Vol.142
3293 2015-05-11
關鍵字 : 

 


 

新聞


消息」6×2=18搞設計:一人一小格 PART2/東海大學、成功大學

 

作品檔案623」愛您館/施進宗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24」彰化田中曾宅/張德昌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25」竹棧-交通大學候車亭設計案/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張基義、邵唯晏

作品檔案626」新竹市東區三民國民小學增建教室工程/i2建築研究室+吳省斯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27」宏銓街角辦公房/劉偉彥、許榮江建築師事務所

 

專欄」走在美好的回頭路上─ 談台南府都「平均律」/柯俊成

專欄」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張基義

專欄」過去、歷史與遺產的思維-台灣應儘速走向健康的文化遺產保存策略/傅朝卿

專欄」「練習曲」-對於台灣土地的認知練習?/褚瑞基

 

論述」向王大閎致敬──大師不死,只是凋零/廖偉立

 

特別策劃」木建築的設計與應用

都市裡的木造建築-歐洲巡禮/網野禎昭

由木構造創新工程技術邁向永續建築之路/Julius Natterer

利用小斷面材的木造設計法「積層∕貫入∕彎曲∕複合∕反覆」/網野禎昭

現代木構造國內外發展近況/陳啟仁

與林共舞-木建築/洪育成

 

特別策劃」由2007年米蘭家具展看台灣設計

[座談會] 由2007年米蘭傢俱展看臺灣設計-藝術與設計,物件與空間的對話/龔書章×吳建森×洪友斌×張竣程×官政能×丑宛茹×陳泓翔×陳雅倩×林守襄

[延伸觀點] 將空間設計的能量延伸至物件設計上/陸希傑

[延伸觀點] 展覽成為一種與城市生活相融合的全民活動/劉國滄

[延伸觀點] 尋找臺灣設計的DNA,將臺灣設計推向國際舞台/高鄭欽

 

社長的話

 

 

 

 


 

歷久彌新的建材

 

人與房子的對話,不是用語言、也無需眉目示意,安安靜靜,改用鼻子與皮膚和房子交心。這一刻,我真的體會,原來房子也會呼吸、也有生命,甚至有自己的意識。

以上是一位讀者對他進入木建築感受的形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再回過頭來採用「木頭」這項古老建材的最大原因之一。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木構造房屋可調節溫濕度、吸收紫外光、斷熱、吸音、調節磁氣,減少慢性病發生,給人寧靜、溫馨的舒適感;日本學者中尾哲指出長期居住木造房屋者的平均壽命較高,日本及歐洲均有研究指出:哺乳類動物在木質構造環境中的生理及心理反應,都比鋼筋混凝土或鋼骨的環境為佳,關鍵在於木材能夠「呼吸」,如同人類的皮膚,對細微環境中的水分及溫溼度等有調節的作用,其觸感及質感能明顯的緩和試驗動物的焦慮不安;另外,木材釋放出的芬多精及陰離子,也有助於人體的健康。

木建築另外一項時代優勢就是對環境衝擊影響較小,眾所周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陸續在各地發生,為此而產生的「京都議定書」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的因應措施,台灣雖非締約國,卻也不能置身事外,以在京都議定書中最重要的CO2排放量減量來說,建築的過程從材料製造到施工所引起的CO2排放量佔全球CO2排放總量極高的比例,因此採用能源消耗較少之建材與構法是當今必然的趨勢。樹木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儲存庫,木材具有節約建築物能源、釋碳量低、基地保水、廢棄土及廢棄物減量、縮短工期及經費、高回收再利用等優點,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在內涵能源、溫室氣體指標、毒性氣體指標、水質毒性指標、資源使用指標⋯等的各項環境指標中,木結構都優於鋼結構與RC結構,以地球環境永續的角度來說是最佳的選擇。

木構造房子的重量遠輕於鋼筋混凝土房子的重量,且木材的韌性遠比鋼筋混凝土為佳,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東勢地區災情慘重,許多鋼筋混凝土房子受創嚴重,然而東勢林場製材廠的木構造(興建於西元1959年)卻仍然無損;西元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在一片受損的房屋及公共設施當中,許多現代化的木構造建築都沒有出現受損的跡象,木材其實是非常適合於地震頻繁的台灣地區之建築材料。

台灣是多雨潮濕的亞熱帶氣候,有颱風的侵襲、白蟻的危害,木構造房子的防火、防水、防潮、防腐、隔音,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疑惑;理論上來說,大尺度的木材在燃燒時,表面會形成碳化層,可阻絕燃燒之延續,然而以現今法規來說,木材因防火需求尺度甚大,成為經濟與視覺考量下的缺點。以防水、防潮、隔音來說,其實重點在設計、工法與施工,選材、防腐、保養都可避免問題的產生。

木結構必須砍伐森林,還算環保嗎?以台灣來說,本身的原生樹種適合作為房屋結構建材的不多,而且都是屬於高經濟價值的樹種,所以宜盡量使用寒溫帶木材,減少對熱帶雨林的破壞,因熱帶木材所行光合作用較大,釋放氧氣量大,且寒帶國家對森林之經營較具永續性,注重森林管理與林木栽種之平衡,如此才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以「人、自然、技術」為主題,展現了對時代環境前瞻性的思考,在170餘國、49座建築物的展出中,有以木、竹、紙等環保物質為建材,輔助以高科技營建技術,產生令人耳目一新、讚嘆不已的佳作,如瑞士館及挪威館的木屋、日本館木與紙的結合、哥倫比亞館的竹屋等,指出了未來建築的可能方向。

現代木建築具有耐震阻熱、基地保水、釋碳量低、節能防火和有機回收五大特色,但以台灣95年1-9月核發之建築物建築執照及使用執照來說,以混凝土(含鋼筋混凝土)構造面積占75.92%最多,鋼構造占12.17%,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占11.23%,磚構造、木構造及其他合計只占0.68%,台灣幾乎是全世界鋼筋混凝土構造比例最高的國家,以現今的趨勢來看,確實木構造應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3293 2015-05-11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慈林新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7月
Vol.238
20173 2015-07-06
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4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月
Vol.244
11885 2016-01-04
Four Seasons.台大
英屬維京群島商唐宋國際建設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協定設計
15206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