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建築的數位演繹 Vol.282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9年3月 Vol.282
5969 2019-02-26
關鍵字 : 

封面/Galaxia © Alex Medina


編輯室手記

新聞

當代建築的數位演繹

論述」建築/未建築-後數位時代的空間演化與革新/邱浩修
 

越界開創|國際事務所作品

作品論述Shell Lace Projects(英國)/Tonkin Liu
 

在地實踐|台灣事務所作品

 

前衛教育實驗現場|國外現場

論述」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的365+1天/吳宗儒
論述」CITA & CITA studio—探討材料與數位運算的建築教育/梁兆沅
 

前衛教育實驗現場|台灣現場

論述」以DMO為社群平台,務實且實驗性的教學實踐/何震寰、方俊傑
論述」以「數位物質」作為適應當代都市與空間的動態策略/游麲
論述」2018台北雙年展/張懷文、賴明正
 

未來進行式

論述」人工智能的探索與實踐/何宛余
論述」建築思維與智慧機器的共榮時代/侯君昊
論述」前人機共創的世代—從AADRL到ZH-CODE/白千勺
 

觀點訪談

對談」數位如何建築?國際事務所台灣建築人的經驗對談/邱浩修╳劉嘉驊╳白千勺
 

        


數位是通往未來的出口?
 
從電腦、網路到智慧手機,在今日的生活中,人們早已離不開「數位」,即使是作為科技鏈後端的建築,「數位」也早就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甚至有些已經是過去式。
 
電腦數位建築的發展早期僅是設計的工具,用來分攤繪圖的工作,隨著Zaha Hadid及Frank Gehry等事務所開發的工作模式,以演算法(Algorithmic)利用抽象外力的場域「產生」出連續性的建築形體,並搭配參數化設計、關聯式設計、演算法設計等,建築師已愈來愈熟悉以不同的視角和途徑探討設計的新可能。加上透過材料運算(Material Computation)、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將結構行為、材料、工法等條件設置於參數中,將建築邏輯性的呈現與建構出來,這些正在進行、方興未艾的嘗試我們或可稱之為「第一次數位轉型」。
 
台灣作為全球重要的電腦零組件供應基地,理應有發展數位建築的優勢,但是科技與建築間存在教育與產業的鴻溝,建築師(或業主)多無法突破傳統思維,對於數位的理解或開發仍不普遍,好在仍有少數專業者戮力灌溉此一領域,他們同時意識到純粹型態追求之不足,而與「工業」、「材料」結合,不論是木業 、鋼鐵、FRP、金屬板、金屬帷幕、石材加工等,將結構與材料、工法和製造的邏輯、技術、觀念結合起來,將「工業」提升到「工藝」的層級,這些努力假以時日必將發出光芒,帶領台灣的數位建築發展。
 
隨著電腦尤其是AI飛躍的發展進程,把巨量資訊收集、運算、記憶、儲存起來,透過學習進化的能力,它可以分擔人的綜合分析、邏輯思考、判斷決策的工作,甚至有著人所不及創新、創造的能力,以往將社會行為、環境性能和複雜多變需求進行多重邏輯、相互作用的困難得以解決,這些邏輯和相互作用梳理、分析、拆解、重構,通過大數據和基地價值資料即可建立整體複雜的環境系統,在各個領域或是通過機器學習,將資料轉化生成設計的演算法模型,或是限定模型生成的約束參數都一一在發展;至此可說已進入「第二次數位轉型」的時代。
 
除了建築的型態與單元組構的應用外,大數據的分析與視覺化更有利於建構城市的資料平台,彙整都市交通、人行動線、建築物密度、防災等資料,進行流動模式(Flow Pattern)的連結體驗;當資料庫建置到一定程度,便可在平台上編輯參數,模擬可能發生的情境;此參數都市主義Parametric Urbanism可決定如何重新分配城市空間資源,使供給與需求間更具效率,人與環境間有更適當、有機的關係,並建構從個人到公共的新生活方式。而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以最基本的設計規劃規則,給予機器無監督學習,使其在策略網路(Policy Networks)演算法中按照「自我理解」的方式生成新的設計方案,並不斷相互PK出「最優的解答」,而這個「最優解答」或許甚至會超越人類知識體系的認知和判斷。
 
在過去的歷史中,批判質疑的基本態度與思維模式促成了文藝復興、現代、後現代、未來主義、解構等各個時代的風潮,現在的這一波「數位」研發實驗是否是通往未來的出口?新的設計思維與不同的思考模式,是否可透過集體創作、跨領域合作、人與機器合作、進行跨尺度的探索,開啟下一波「數位」的創作層面?它的潛力與後續發展趨勢尚難預測,但絕對會全面改變人們的設計行為。
 
本期由東海大學建築系邱浩修主任擔任特約主編,他從去年9月即開始策劃,幾乎擔下從邀稿、訪談、翻譯、作品邀約到催稿、校稿的大部份工作,使得編輯部極為省力,在此要特別感謝他的辛勞;而本期這一波「當代建築的數位演繹」內容,也讓我大開眼界,意識到快速變化下的專業發展,可能會出現想像不到的面貌;難怪庫哈斯說:「未來建築最重要的價值可能不在於建築本身」,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總監 黃長美

5969 2019-02-26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慈林新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7月
Vol.238
20011 2015-07-06
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4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月
Vol.244
11792 2016-01-04
Four Seasons.台大
英屬維京群島商唐宋國際建設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協定設計
15066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