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宮的低調與華麗


印度納克昌德奇幻岩石公園 GREEN綠雜誌2010年12月 Vol.08
2601 2016-07-25
關鍵字 : 

▲售票口是專屬孩童的尺度,成人都須蹲下或彎腰才能順利購票。

 

 

 

迷宮的低調與華麗
印度納克昌德奇幻岩石公園

 


文字、攝影:沈憲彰

 

 

誰是納克昌德?
納克昌德賽尼(Nek Chand Saini,1924)原是印度香地葛(Chandigarh, India)公共事務部運輸官,有一天他著手清理一片樹林成為小花園,並利用回收而來的廢棄材料創作成雕塑品並展示於園區內。至今,公園面積達二十餘公頃,平均每天有5,000人次參觀,成為印度最多觀光客的景點之一。

垃圾藝術家
利用職務之便,昌德把城市裡各大工程中多餘的廢料回收作為雕塑創作的素材。廢料的來源有成千上萬種,大多數是建築或工業廢棄物,插頭、電線、陶瓷、玻璃,甚至是手鐲、布料等飾品,都成為色彩繽紛的創作材料。昌德在香地葛當地建立了一個回收網路,讓各種即將廢棄的材料可以回到公園,循環再造出第二生命。他認為垃圾不該只有被掩埋一途,更有被利用、展示成為藝術的機會,不僅減少了垃圾,更對藝術價值有了正面回饋。所完成的作品包含人物、動物、建築、景觀等非常多樣,軍隊、婦女、吹笛手、舞者、猴子、孔雀、巨大鞦韆、露天劇場、山水造景等。有的更是想像力下的產物,詭異的神情、不協調的肢體動作,有時充滿反叛的奇幻創意,有時反映出十足的童趣,顯示出昌德是個來自非學院訓練的民間藝術家,作品擁有不尋常的美學思考。除了雕塑,廢棄床墊、枕頭、布袋等這些軟性材料,經過硬化加工也成為建築的一部分,堅實的壁體卻有著柔軟的形象。所有廢棄物原有的機能於再利用過後已經徹底重生。

政府及民間的支持
起初岩石公園一直處於私下進行的狀態,因為公園未經正式許可,佔用政府的土地實屬違法。為了怕被發現,昌德甚至只敢在夜間工作。直到1973年一群視察官員的偶然發現,香地葛政府才發現昌德為環保的努力。理論上公園應立即拆除,但當地民間團體認為公園及雕塑品是文化資產,有其藝術及環保教育的價值,應予以保留。因此昌德得到政府的認同,獲得薪資及五十名人力的補助,並讓計畫得以延續。公園的運作並非一路順利,也曾遭遇困難,因佔地曾與法院增建停車場的利益有所衝突,因而收到禁止擴張的禁令。所幸公園在1989年獲得了地標性建築法案的保護,得以永久保存不受威脅。

曲折的動線如迷宮
昌德至今已高齡八十餘歲,仍負責園內展覽、資料連繫等工作。他是個少話的人,甚至有語言障礙。沉默的個性也反應在雕塑的創作及園內動線的規劃。園內的動線雖然曲折,但參觀者沒有與他人在交叉路口碰面的機會。不須折返,從入口到出口只需一路往前。左彎右拐、爬上爬下的動線設計,讓人的空間知覺探不到公園的深度,未知的下一步讓遊客有迷宮般的豐富層次體驗。園外的售票口是專屬孩童的尺度,位於腰間高度的小窗口,成人都須蹲下或彎腰才能順利購票。入口、出口、園內的窄門或通道也常有豐富的尺度變化。時而是個有瀑布流水的山谷,時而是個只容一人寬度的甬道;有時是個鋪滿馬賽克的廣場,有時又如置身峽谷一線天的隙縫中。時而開闊又緊縮的空間體驗,是昌德空間設計美學的一大特徵。也許公園就如其深沉的內心世界,有如無止境的探索。也許沉默寡言才能讓他專心地投入在園內數十年光陰。

▲空間時而充滿反叛的奇幻創意,時而反映出十足童趣。

▲時而開闊又緊縮的空間體驗,是昌德空間設計美學的一大特徵。

低調的華麗光芒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園區內馬賽克拼湊出的各式風景。大小成群的人偶、動物,馬賽克如皮毛或服裝包裹其身,各種紋理、多彩繽紛,類似台灣廟宇裝飾常見的剪黏藝術。牆面和地上鋪面更十足展現了馬賽克的特性,因碎片大小、形狀不同,或陶瓷廢料本身就有的原型,造成了各式各樣的拼花質感。甚至原來身為馬桶、盤子、水壺等物件的特徵,都還清晰可辨。

▲成群的人偶與動物,馬賽克包裹其身,類似台灣廟宇常見的剪黏藝術。

▲未知的下一步讓遊客有迷宮般的豐富層次體驗。

長椅的一角透露了衛浴廠牌,杯盤貼成的牆註明了生產地,插座砌成的扶手不會再漏電,過往的日常物件,如今的建築材料,雙重身分的改變讓環保意識充分地傳達。各種陶瓷碎片的釉彩因原來功能而不同,從基本的純白到漾著金屬的光澤,顏色變化多端,移動腳步,光線折射就隨之起舞。馬賽克透過不同面積、形狀的裁剪,搭配不同顏色,不但可以做出任何圖案及臉孔,有時混色後光澤之絢麗,令人驚訝這華麗的光芒竟來自廢棄物堆中。

▲鋪滿馬賽克的廣場,十足展現了馬賽克的特性。

▲馬賽克上的廠牌LOGO,透露出原是衛浴設備的身世。

▲馬賽克原為盤子、水壺等物件的特徵,都還清晰可辨。

▲馬賽克透過不同面積、形狀及顏色的裁剪,可做出任何圖案及臉孔。

納克昌德基金會
納克昌德基金會於1997年成立於英國倫敦,主要工作是支持昌德的計畫,包含募款、招募義工修復被破壞的馬賽克作品、清除塗鴉、攝影紀錄、展覽等工作。展覽巡迴甚至已跨足歐洲及美國,也有小型的岩石公園分身在別的城市被複製,岩石公園儼然是一個亞洲最特殊的環保藝術計畫。昌德的公園不只在自家後院,透過政府及基金會的支援及努力,不侷限於個人,影響範圍擴及了整個印度甚至世界各地。基金會也於2001年在美國成立了分會,為環保藝術的推廣及岩石公園的運作盡更大的付出。

上天給的禮物
昌德的作品不是家裡的手工藝,是足以傳達的環保意識,是值得保存的藝術價值。從雕塑、建築到整個公園,整個作品蘊藏極大的能量。自1965年起歷經三期的建設,至今公園仍在不停施工改變中。更豐富的內容、更無邊際的奇幻異想,正在持續擴張。昌德從高中以後就未受過正式教育,所有的藝術天分可能來自小時候堆泥巴房子的經驗,長大後也深受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及高第的影響。不過就像上帝創造了世界,他總認為他的藝術天分也是上帝給的禮物。

▲昌德的作品是足以傳達的環保意識,是值得保存的藝術價值。

 

 

 

2601 2016-07-25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化為大愛的黑色甜蜜
「Feeling18巧克力工房」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030
6658 2016-08-01
城市傳說
沙丘上的白城市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5590 2015-10-12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15567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