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仔真功夫───進忠伯的砌石外傳


Ecology_百年環境論壇 GREEN綠雜誌2013年06月 Vol.23
7910 2015-08-31
關鍵字 :  綠生態

▲就地取材的八煙砌石屋擁有豐富表情

 

打石仔真功夫───進忠伯的砌石外傳


文史顧問:郭慶霖
口述:蔡進忠
文字:張瑜芳、呂慧穎
攝影:邱銘源、廖仁慧、張瑜芳

 

相一粒石頭、起三間大厝 

  「相一粒石頭,起三間大厝」是金山一帶的傳統俗諺,正說明「就地取材」的建築特色。但近年來,由於新的建築方法、鋼筋水泥建材紛紛引進,傳統堅實厚重的石頭厝越來越稀少,目前在八煙還可一窺石頭厝聚落的風貌(以安山岩為材料),其他地方只有零星分布。現在就讓我們在鏗鏘有力的打石聲中,聽八煙耆老進忠伯娓娓道來八煙「疊石起家」的故事……

  砌石工法具悠久歷史,數千年來眾多古文明利用天然石塊或人工敲打的石頭進行堆疊,營造建築之美感與獨特性。台灣的砌石文化透過時代的交替已漸漸被水泥與混凝土取代,然砌石實是以尊重在地資源、訴求安全人為設施與多樣生態環境共處的生態工法。以砌石製成的田埂,其孔縫可供如苔蘚與地衣等植物附著,鞏固邊坡,提供生物之棲息、覓食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砌石工法至今仍大量運用於現代建設工程中。

  早期農業社會順應地形之變化,開闢成梯田種植,梯田邊坡構造可分為土邊坡、砌石邊坡、土石混和邊坡三大類;依地勢而分,靠山的多為「石頭梯田」,靠海的則多為「土梯田」(孫家珍,2012)。梯田之功用包括涵養水源、調節溫溼度、補充地下水,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不僅做到水土保持,亦成為農村地景的一部分。配合梯田所興建之坡堤層次分明,蜿蜒攀爬直上,砌石與砌石間或有水生植物搖曳,或種地瓜,或呈現土壤本色,成為農村特有的地景景觀。

▲安山岩砌石構成了八煙地景的基調,砌石田埂提供了許多微型的庇護所。

  削瘦臉頰瞇著一雙小眼睛的進忠伯,已83歲高齡,勞動的身體仍顯得硬朗。對於成為大家口中的砌石達人,進忠伯憨厚的說:「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是想要做而已。」邊說邊拿出裝有砌石工具的麻布袋。最尖銳細長的為鑿仔,用途是在石頭上鑿洞;櫼(ㄐㄧㄢˊ)仔上平下尖,目的為撐石,將櫼仔塞於鑿仔打好的洞口中,接著以鎚仔進行敲擊。鑿仔鑿的洞依石頭大小分深淺,以確定能將櫼仔塞入,而一塊石頭可能有很多櫼仔。

▲進忠伯工具袋內的打石法寶:紅繩綁的櫼仔上平下尖,一顆石頭可能不只一個櫼仔。

▲依石頭特性與大小鑿的深度不一,八煙的安山岩鑽仔要到這種深度才能將櫼仔插入石頭中。

  台灣的岩石最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火成岩、沈積岩與變質岩,依石材之堅硬打石的速度亦有所不同。北部主要以安山岩與碎石母岩為主,分布地帶包括基隆山地區、大屯山地區和觀音山區(孫家珍,2012)。地底深處的熔岩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後形成火成岩,顏色為灰黑或褐色,大塊斑晶的結構鬆散易於打造,具耐火直燒、高溫且不會爆裂的特性,乃八煙水圳與砌石屋的主要材料。八煙的石塊來源主要來自先民開墾農田整地時,將農地中之石塊予以開鑿、集中,並依地形與用途重新造形堆砌。

  進忠伯笑著指了指身旁的大鎚(棚鎚),說這支10公斤「而已」,因現在年紀大了,以前可是使用30公斤的鎚仔,他的兒子也不希望他太累。進忠伯嘆了一口氣,說年紀大了「握沒夥啊」。七歲喪父的進忠伯,憑著敏銳的觀察力與學習力,看著別人做有樣學樣無師自通。從二十來歲開始做到現在,真正投入在打石的時間二十幾年。年輕時代很辛苦,打石打到下午三、四點,夏天甚至到六、七點,回來繼續種田種到天黑看不到路才回家。「山上人、窮人很干苦(辛苦),都要去幫別人做工,我做最多。」說到打石,進忠伯仍不禁露出歡喜的笑容與自信。語畢,進忠伯隨即站起身來引領我走向八煙最古老的石屋。

▲進忠伯於貴賓來訪時示範打石(櫼仔撐石)

▲10公斤的鎚仔為進忠伯目前最能負荷的最大重量

  早期八煙都是山,所以種茶居多。進忠伯指著那幢房子表示早在清朝時即已存在,石壁保留下來但屋頂有翻修,牆壁內的水泥從金山挑至八煙而來。日治時期,日本人循著古道開通陽明山到金山的日人路,剩下的古道如今因久無人使用而滿目瘡痍。陽明山聚落人口多屬於漳、泉移民,自大陸來台後延續早期的生活方式,然因陽明山地處偏遠,於歷史的發展較晚,建築約略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清朝乾隆年間至光緒二十一年割讓台灣予日本,人口最少;第二階段為1896年至1945年的日本統治時期,居民人口大增,交通改善,今日建物多屬此時期;第三階段為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至1967年間,師傅結合清代與日本之優點,加入在地特色(李乾朗,1988)。

  八煙砌石屋堅毅的外表下,卻都藏著興建時一家之主的擔當,以及聚落親友間濃濃的人情味。因為八煙聚落居民最早以前是以草屋為家,透過辛勤的開墾累積石材或賺「起家本」以購買短缺的石料,興建時更多由鄰居、親友協力完成。而在別的聚落中或許需要花費打石師傅的工資,石材加工越精細,費用也越高;八煙聚落過去砌石卻是男人養家活口的基本功,從田埂維護到搭建石牆都能夠親力親為。進忠伯這一輩碩果僅存有打石和疊石功夫的耆老屈指可數,論到誰的功夫好,進忠伯雖然謙遜,但從描述要如何三兩下打出大小、形狀合宜的石塊時,那自信的眼神自然不在話下。

  砌石不是隨便砌,石頭亂放會如進忠伯說的「ㄟ邦」(崩落)。石頭堆疊於所要興建的場域前,由師傅看石頭間的洞選擇適宜大小、形狀的石頭置入。八顆石頭圍著中間一顆稱為「八粒抱心」,進忠伯認為有抱心的不好看也容易坍,別人也不愛請這種師傅。八煙石牆最為常見的堆疊方式為人字工法(亦稱三角花疊石)、六圈疊石與七圈疊石(亦稱七星石法)。石牆基部以人字形向外擴張為六圈疊石,第二層多為六圈與七圈疊石。八煙的石材琢磨種類為粗石或塊石,保留原石粗獷多角形風貌,於轉角處平砌大形方塊石材,用以減低撞擊時產生之毀損(李乾朗,1988)。

▲八煙砌石屋展現了多種不同的疊石法。

  石與石間的空隙,是蛇愛的避難處,與生共處使石砌屋亦為當今最夯的「綠建築」代表之一。進忠伯的石砌屋部分採用水泥以填補石頭間隙,此種水泥砌石工法可加強石頭間的黏結強度,防止滑動與冬日北風入侵,並阻撓進忠伯頭痛的蛇類居住可能性,但也可能因時間變成進忠伯口中不甚好看的存在。打石工的利潤依坪數算薪資,六尺四方的一坪約當時60元(因年代太久遠進忠伯不太確定價錢)。如果是工頭請工人,工人的部分以當日計。進忠伯表示年輕人不願打石,因不稀奇且太累。83歲的身軀,或許是因時時勞動,在進忠伯身上難以見到印象中83歲老人的傴僂與憔悴,而這也是多數八煙居民所展現出的形貌。

  砌石現在用電動的方式比較聰明、也比較快,進忠伯說著說著,話題轉到陽明山國家公園找他打石頭鋪路,但他不願意。進忠伯不禁感嘆,別人現在六、七十歲都退休了,他八十幾歲還在工作,話中突顯了砌石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為技術傳承,農村人口老化,與現代化的取代。即便水梯田具有多項功能,但地勢之不便使得年紀大的老人家耕種不易,再加上政府政策之變動,對於維繫水梯田的涵養功能與生態維繫面臨挑戰。

  198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成立,八煙砌石文化卻轉趨沒落。陽明山國家公園基於景觀維護的理由,禁止當地居民再搬石頭打石,過去透過開墾農地收集石材的途徑,也因應土地使用管制而戛然而止。對於早在國家公園成立前已存在的八煙居民,國家公園管理法規是否能夠展現更多的包容,給予維繫聚落砌石地景所需的機制更多空間,或許法規也應與時俱進被賦予更多的彈性,就像堅硬的石頭透過先民雙手而能在美麗的結構中允許生命的滋長一般。

▲標示農會牌農藥的麻布袋是砌石工具們的家


百年環境論壇
本論壇與《綠雜誌》合作,由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負責策劃與執行,本年度主題將與聯合國的里山倡議接軌,回頭省思過去老祖先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生活態度,透過田野調查與訪談,刻劃並記錄屬於台灣里山里海的聲音與智慧,相關成果除以影像呈現之外,並整理成文字由《綠雜誌》連載。

 

7910 2015-08-31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