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狂想曲:閒置空間的微型革命


紐約Low Line Park實驗室 GREEN BUILDING綠建築 2016 OCT/NOV Vol.043
5162 2016-10-24

▲未來的地下花園。

 

 

 

 

 

地下狂想曲:閒置空間的微型革命
紐約Low Line Park實驗室

 

 

文字、攝影:楊天豪

 


設計的魅力,在於前人的創意巧思,總是能在不經意的時空中,持續啟發後人更多的未來想像。一座偉大的城市,就是能滋養這股前仆後繼的動能,讓築夢者持續勾勒城市新願景的里程碑。

那份與有榮焉的城市光榮感
紐約號稱文化大熔爐,靠著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底蘊,憑藉著不否定新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為城市閒置空間的未來發展,預留了盡情揮灑的伏筆。

透過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努力,紐約市藉由市民由下而上的力量,將荒廢多年的高架貨運鐵軌,成功轉型為極富盛名、享譽國際的High Line Park(高線公園)。不僅扭轉了曼哈頓西側雀爾喜(Chelsea)地區長久以來荒廢沒落的印象,也成為藝術創作與劇場表演的新聚落。

透過High Line Park的成功改造,紐約市政府、市民都藉此得到更大的信心,因為透過市民串聯力量所提出的閒置空間改造方案,的確有可能為城市帶來更好的改變。有鑒於此,有越來越多源源不絕的閒置空間改造創意,已逐漸從城市的市民階層匯聚,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成為紐約市政府下一波都市更新的重要參考方案。

▲向民眾講解的未來平面圖。

城市由下而上的新篇章
Low Line Park(低線公園),就是這股承先啟後的市民力量,即將應運而生的城市新亮點。位在曼哈頓下東區,德蘭西街(Delancey St.)以及柯林頓街(Clinton St.)交界,一處地面上人車依舊,但是地底下卻荒廢許久的地下空間,是昔日紐約地鐵的列車調度空間。在這暗無天日、通風不良,一旁仍有運行列車呼嘯而過的荒廢空間,誰會想要駐足停留?有趣的是,在不久的將來,這裡即將要蛻變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地下公園」。

該計畫由丹.巴勒希(Dan Barasch)所組成的設計團隊「RAAD工作室」所提出。勾勒願景雖然可以憑藉想像力,但是築夢踏實就得靠實踐力;雖然說紐約市政府不排斥任何提案的可能性,但是在市民提出的方案成形之前,也不會輕易動用任何公帑。這意味著所有計畫必須先靠著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市民的認同,才能爭取市政府的支持。

讓人佩服的是,在這條漫長的逐夢道路上,RAAD工作室團隊已經在網路募資平台上募得20萬美金,並且租下鄰近未來基地的一間廢棄超市,搭建起一座1:1的實驗裝置,稱為地下公園實驗室(Low Line Lab)。一方面作為未來具體落實想法的修正,另一方面也作為願景展示館;不僅向一般市民推廣理念,勾勒未來的願景,獲取更多市民認同,也一併招募未來的養護志工。

▲廢棄超市變身實驗室。

此次來到紐約,有幸親自尋訪此地,在與志工和團隊成員的聊天互動中,體會那股由下而上的公民力量如何運作,看見那雙渴望社區環境獲得改善的堅定眼神,感受那份堅信城市能透過自己努力而變得更好的信念。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說明紐約為何能始終保持活力,不斷前進。

邁向未來的挑戰
雖然說,透過RAAD團隊苦心鑽研的實驗裝置,可以讓一般大眾對於未來Low Line Park充滿更具體的想像;不過,若是回到Low Line Park的設計本身,我個人認為在最重要的陽光、空氣、水、綠色植物這四大基本要素上,即便設計團隊提出了「目前的」巧思,但是仍然充滿許多挑戰。甚至,有可能為了解決眼前問題,反而間接創造其他問題。就總體效益而言,是否合適,仍然需要更多討論與嘗試。

以陽光來說,雖然設計團隊已經嘗試做出了一套裝置,可以將地面上太陽光的能量集中,先過濾掉不必要的波長,再將光線導入黑暗的地下空間。聽來雖然讓人興奮,不過在言談之間,設計團隊自己也承認,這套裝置雖然理論上可行,可是實際上的陽光轉換效率很有限,未來仍然必須仰賴人造光源,才能維持足夠的亮度。除此之外,為了增加光線的均勻反射,設計團隊另外也提出了在地下空間的天花板層,利用類似輕鋼架的系統,覆蓋一整片極具未來感的六角型反光片,竭盡所能讓光線均勻分布在地下空間。但是,如此龐大的系統,搭配目前看起來差強人意的照明效果,以碳足跡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在建材使用或是能源效率,都顯得事倍功半。

另外一點,就是地下公園的通風換氣問題。紐約地鐵絕大多數的站體空間都沒有空調系統,夏天等車多半悶熱難受;硬要說有通風,也只有當列車進站時,空氣會被強迫流動,再稍微地往人行道上的換氣孔進行對流。如此先天不良的條件下,Low Line Park如果要創造地下空間最基本程度的空氣對流,達到起碼的舒適度,勢必得採用動力換氣設備。縱使相關設備的電力來源可以部分由太陽能或風力等再生能源供給,但效益終究只是九牛一毛,無法滿足需求,未來必定會因為通風問題,而耗費龐大的額外能源。

至於水的問題,則是目前為止設計團隊提出的方案中,可行性最高,也最能展現基地優勢的。未來公園的地面空間,可以利用地形搭配來蒐集雨水。更因為植物是生長在地下空間,本身就可以利用重力來澆灌,可以盡量減少加壓馬達所耗費的電力。以永續設計的觀念來說,水的運用是Low Line Park設計方案中最有效率的。

▲圖解未來公園的光線運作機制。

最後,既然設計強調的是公園,那麼自然少不了植物。在實驗裝置空間中,設計團隊也針對數種未來可能大量利用的植栽品項做觀察。老實說,在極度受限的微氣候條件下,能選用的植栽品種也不外乎是蕨類、耐潮濕植栽、室內常用品項的灌木、懸垂植物為主。相較於High Line Park的植栽種類豐富多元,Low Line Park未來所能呈現的,大概就是一整片隨地勢起伏的蕨類庭園。

對於環境更美好的期待
縱然有上述面臨的挑戰,Low Line Park仍然是一個極具創意的計畫,仍然是市民由下而上參與閒置空間改造的典範;只是在執行層面上,它有基地條件所必須面對的先天限制,也有著部分人類事倍功半的美麗遐想。

如何在閒置空間、永續發展、節能減碳的綜合考量下,找到最平衡的發展模式?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解讀:Low Line Park暫時還不會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它已經提出了一套完整論述,而且有能力具體執行。

▲對Low Line Park充滿好奇的市民。

昔日High Line Park的成功,促成了今日Low Line Park的逐步實踐,那麼城市下一波的發展動能又在哪裡呢?或許答案可以暫時不設限,但是值得期待的是,藉由激發更多人的思考,誘發更多人對於閒置空間的想像,人們終究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摸索了解,怎麼做才可以讓環境變得更好。

 

 

 


 

5162 2016-10-24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城市邊緣重新鑲嵌價值
哥倫比亞 / 教育建築的永續設計伏筆
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2016 DEC / 2017 JAN
4048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