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時.共生共好


半畝塘環境整合 GREEN BUILDING綠建築 2016 OCT/NOV Vol.043
8051 2016-10-17
關鍵字 : 

▲若山樹皮層蘊含著把人帶回自然的深意。

 

 

 

順應天時.共生共好
半畝塘環境整合

 

採訪、整理:呂慧穎
資料、圖片提供:半畝塘環境整合

 

【事務所簡介】
半畝塘環境整合

事業體特色:以土地關懷及環境友善為任,兼具設計、營造技術、地產開發能力的整合型建築團隊。
事業理念:以人為本,以環境為念,建築是成就人們與環境「共生共好」的介面平台。
成立時間: 1997 年
代表作品:菩薩寺、維摩舍、富貴三義、梧桐島、大平窩村、若山
獲獎紀錄:
2016 日本Good Design Award(若餘山)
2016 台灣住宅建築類首獎(若餘山)
2014 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綠建築獎
2013 台灣住宅建築類環境友善特別獎(大平窩村)
2011 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賞(菩薩寺)
2007 紐西蘭國家建築獎、環保建築獎(紐西蘭佛光山南島講堂)

 

喚回
自然界存在著偉大建築師,運用本能與周遭環境對話,以精細而多樣化的建築行為,呼應自然紋理。河狸在築巢時,會順應地形、水文及土壤特性,由於每個基地條件不同,所以每隻河狸蓋出的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蟻丘更是鬼斧神工之作,縝密的內部結構配置,維持空氣暢通、溫度恆定,且各種空間機能齊備,成為真正的「生態建築」。

人類的老祖先在自然環境安生立命、建立家園,憑藉的是超強的觀察力與學習力,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及經驗,世代累積成為順天應地的智慧。但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卻切斷了這樣的連結,人類遺忘了自己曾有這樣的能力,這是正是我們需要找回的。

對半畝塘而言,「綠建築」肩負著把人帶回自然的責任。建築構築的過程,以師法自然為途徑,更要以此找回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

思潮演進
「所以我站在你們面前宣講有機建築:若我們想要看見生命整體,有機建築這個最新理念將帶引導我們所需,而如今服務生命整體 ,不執著於傳統必成偉大之『傳統』。別讓任何先入為主的形式將我們束縛,無論過往、現在或未來;若希望能夠透過物質材料的本質來決定形式,反而要高舉常識和超感官知覺的簡單法則。……」1954年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The Natural House》書中,以「有機建築」概念宣告建築新哲學的生成,主張要藉由建築設計來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合諧,將建築、家具以及周遭環境調合成彼此關聯密不可分之整體的一部分。

1960年代,發源於美國的自然建築運動開始盛行,主要的建築精神,包含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歷史與傳統智慧、與土地為善、強調個人直觀與創造力等等。自然建築最重要的前提,希望跳脫傳統工業建築的思維模式和問題,例如工業營建材料無法重回自然界大循環、大型施工機具過度破壞土地等等;透過和周遭環境、自然材料產生緊密連結,重新取回對空間營造過程的主導性。因此建築不再執著於建築技術的展現,而是回歸以人與自然環境為本。

直到綠建築提出被動式設計,爾後是邁向友善環境的生態建築,在這逐步的發展與反思當中發現,建築應該是「人天」之間的通道,必須運用整合性思考,將周遭的生態系統考慮進來,才能達到人天共好的境界。

體現永續的價值
綠建築的實踐,是對當代的環境與人文做出回應,具有時代性及社會啟發。不僅關照物化及生物環境(陽光、風、生態),更關注到人在建築裡面的生活。而如何回應當前全球面對的挑戰,諸如都市熱島、節能減廢等課題,以及福祉、健康等社會性面向,成為當代綠建築必須深度思考的範疇。而這一切,則不斷地對應在共同的終極需求上——永續生存。

永續是一個「循環」概念,循環即是一個圓,應當生生不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是產業鏈從上而下、從精神理念到物質材料的貫徹。在綠建築的實務上目前僅能做到使用最少的能源,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但事實上,真正的目標是模仿自然具高度效益的新陳代謝系統,藉由能量和物質的傳遞與轉換,達到重組與更新。因此必須建立「從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註1)的循環式思考,使資源和材料可以無止盡地循環利用,同時創造具有自然生態、社會文化差異化的多樣性解決方案。

實踐人天共好
半畝塘以「節氣建築」為創造哲學,回應對於當代綠建築的思考——人在順應天時的建築裡,依循時序季節輪轉逐漸體現節氣生活,使建築成為人天共好的心靈居所。

他們認為,節氣建築的實踐乃是從整合思維出發,依循著大自然的運行,順應在地環境的特性,以尊重及謙遜的設計態度,對環境、文化、生活做出的良善回應。這樣的建築與環境緊緊相扣,人的生活與建築和諧地融入宇宙的韻律裡,和大自然同舒張、共吐納,此時建築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它會回應天地、回應時代、回應環境、回應使用者。

▲庭是人與自然休養生息的角落。

因此以「節氣建築」為核心,向外發展出一個整合性的脈絡。半畝塘在土地開發前會展開深度的傾聽,試圖建立一套可持續的支持系統,並且定下了三個可持續目標——環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人文可持續。開發前的傾聽,讓半畝塘了解在做設計時應關照的面向,並於建築發展過程中予以回應;營造過程中則關照到減廢跟再生;開發後更做了監測來達到回饋及修正。透過這整個系統,延伸建築的生命週期。

對半畝塘來說,建築的真正價值,是透過建立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生物間良善的關係,整合上述所有,形成一種根植於「生活」的永續循環。因此建築設計必不可缺對於「生活」的考量。事實上更可以說,日常生活的耗能是綠建築思考面向中最重要的一環。規劃設計重點就是被動式設計,在傾聽與摸索物理環境後,運用「理水、理綠、理氣」來規劃整體環境,例如設置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種植可食地景、低空調依賴,降低主動式的耗能,盡量做到不用設備,真的有不足的地方才用主動式設計補強。

▲若水會館的庭是與鄰里及生態共享的空間。

節氣生活
面對當代常民住居的課題,半畝塘以「將自然帶回都市,把人帶回自然」做為開發原則,提出了「郊居」與「城居」兩種不同型態的常民住居進路,實踐第一自然的融入及第二自然的營造。

▲散步路徑中體會節氣生活。

在若山系列的「若餘山」案例中,透過垂直綠化將自然帶進每一個家戶之中,讓住戶在享受自然綠意的同時,也與鄰里共享自家陽台上的家樹,更為生物提供無數的生態跳島與棲息生養的角落。這個共生共享的基礎,支撐著更大的生活想像與實踐。

▲曬甘甜的菜脯體現節氣生活的一隅。

半畝塘從節氣建築規劃設計,到將節氣生活落實在每一個可發生關係性的散步路徑及生活角落之中,將時間的向度、生活的厚度揉和在這個生態型的聚落之中。也從環境整合出發,到樹院子商務平台的形成,讓建築適切地成為一個平台,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夠遊憩共食,並與自然共生,傳承生活記憶。

 

 

 

 

8051 2016-10-17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化為大愛的黑色甜蜜
「Feeling18巧克力工房」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030
6659 2016-08-01
城市傳說
沙丘上的白城市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5590 2015-10-12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15567 2015-10-12